家族企业传承与风险——李嘉诚财富分配逻辑
摘要:父辈们自身商业才能与关系网络,被认为是家族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交班后,竞争力的延续问题便成为企业存在的风险。或者说,是家族企业必然面临的阵痛。
5月25日,长和系股东大会后的记者会上,李嘉诚公开宣布了自己的财产分配计划。根据李嘉诚的安排,实业部分即未来长和系旗下所有资产,将会交予长子李泽钜管理。他将得到超过40%的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的股权,以及加拿大最大的能源公司赫斯基35%的股权;这三块业务也是李嘉诚旗下最值钱、权重最大的资产(约2000亿港元)。
次子李泽楷将得到父亲的现金资产,用于并购他喜欢的公司,其金额则以“倍数计”。李嘉诚说,李泽楷所并购公司不会涉及目前长和系旗下的“六个系”业务,也不是传媒、娱乐项目,而是传统和长远的项目。即使并购不成功,他也会预备这笔资金让小儿子发展新事业。
李嘉诚还有“第三个儿子”,就是他的慈善基金。基金会的资产会交由两个儿子管理,并由长子李泽钜担任主席。他承诺,基金会的资金规模,会远远超过大家的预期。
长子承父业,幼子走新路,兼顾公益,各得其所。李嘉诚家族所涉及的255亿美元财产分配问题,终于尘埃落定。这种分配方案并没有超出预期,因为小儿子李泽楷早已在十几年前自立门户了。
关于自己,李嘉诚并没有想到退休。他说自己身体好,一天还要开十个会。不过想想百岁董事长邵逸夫,去年才退位。以这个标准衡量,“超人”还不老。如果李嘉诚还能工作十几年,等李泽钜接班时已经至少60岁了。这个年龄很多人已经退休了。
84岁的李嘉诚、91岁的何鸿燊、87岁的郑裕彤、83岁的邝肖卿、89岁的郭鹤年,耄耋老人们依旧带领着家族企业杀伐决断,冲锋陷阵。在全球商业领域,这也是一道特殊的奇观了。况且没人知道他们何时会退出。
这些家族集团大多崛起于“二战”后期。一般情况下,在父辈创始人们掌权40~50年后,家族继承将成为迫切的问题。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香港家族企业的家族问题已经初露端倪。但对许多公司而言,这个问题在2000年以后才真正变得棘手。因为他们的父辈,那些顽强的创始人们依旧热情高涨地参与经营,甚至依旧亲力亲为。
但是家族继承的问题始终无法回避,甚至成为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分配方案长期未决,不仅引发了一系列争产纠纷,成为豪门故事的核心题材,而且企业发展与团队都受到了不良影响。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范博宏常年研究华人家族企业的治理问题。他发现,在继承的长期过程中,家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产损失,在继承年度及此前5年,家族上市公司的市值平均蒸发了60%。
其原因在于,传承中最大的困难,是父辈们的特殊资产难以转让。这类资产的边界通常很难界定,但至少包括他们所积累的庞大的人脉资源、盘根错节的关系,以及个人气质、品牌与名誉。这些特殊资产决定了他们是亿万富翁,而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父辈们自身商业才能与关系网络,被认为是家族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交班后,竞争力的延续问题便成为企业存在的风险。或者说,是家族企业必然面临的阵痛。
但问题在于,是否有必要以父辈的标准要求下一代人?李嘉诚的儿子不好当。因为他的父亲不仅是亚洲首富,华商的英雄,也是一个成功学的富豪。关于他的书铺天盖地,他说的每句话都获封为商业经典,每一次并购都是MBA的课堂案例。“超人”本身是不可复制的,他属于那个时代。不管儿子怎样模仿,都不可能拥有父亲的特质。
李泽钜、李泽楷这些继承人,注定只是他们自己,只能走自己的路,开辟自己的天地。在这个意义上,继承本身也是一个关于“创新”的问题,是一次新的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