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仁恒置地成都公司迎来10岁生日。资料显示,新加坡上市房企仁恒置地2002年进入成都市场,如今已经在成都开发了四个项目,包括已经建成的恒业星园、恒业国际、仁恒置地广场,以及即将亮相的仁恒滨河湾。
在本次庆典仪式上,仁恒置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钟声坚表示,过去十年的积淀,仁恒已经读懂这座城市;下一个十年,仁恒将会迎来更大的舞台。在仁恒置地内部人士看来,最早做贸易起家的钟老板,有非常独特的经济视野。从贸易逐步转入制造业,先后开办了造纸厂、铝箔厂、复合肥厂、印刷厂等等。1992年进军上海房地产业,如今,仁恒置地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高端品牌之一,在上海、南京、天津、成都、深圳、三亚等10座城市潜心耕耘,打造高端国际化地产项目。
那么,在他带领之下的仁恒置地,对于成都市场过去10年有怎样的感想,下一步有何打算?23日上午,仁恒置地广场37楼,钟声坚向成都商报记者披露了他对仁恒置地、成都楼市的看法。
做强企业
已不是房屋质量的比拼
仁恒置地的官方主页上最醒目的位置是九个大字:“善待土地,用心造好房。”据仁恒置地人士透露,这是集团做地产十多年的理念。
从一开始,仁恒就确定要做好产品,这不是老板的意见,而是整个团队的共识。
“从一开始,我们就做精装修的设计,将完整的产品链带入中国,也就是说,我们考虑的不仅是房子的问题,而是一个产品链,包括主体工程、功能配套、立面风格、精装修标准。”他说,刚开始的时候市场不认可,上世纪90年代在上海做精装房,连规划局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消费者现在明白了,人最终还是希望方便。
过去这10多年的摸索和研究,钟先生也坦承走过弯路,有过败笔,但坚持“造好房”却从未动摇过。“当然,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今天,好房已经不是房屋质量的比拼了,而是软实力的竞争。因为,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而是一个以居住为中心的产品链。未来十年,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将是这方面的较量,消费者喜欢,企业的生意才可能做大。反之,企业就要受到惩罚。”
做强企业
而不是做大企业
仁恒在成都市场的规模与钟声坚对成都市场的考察有关。“2002年,我和成都公司总经理黄中兴来成都考察,当时成都的房价约2000元/平米~3000元/平米,消费者对价格很敏感,对国际社区这种产品的价值理解有限,当时觉得市场无法支撑。但在商业方面,我们认为,成都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当时确定的方向是商业,所以在五块石开发了恒业星园,后来才有了仁恒置地广场,接下来才是仁恒滨河湾。”
钟声坚坦承,没想到成都市场的后劲这么大,现在看起来当初过于保守。但他同时表示,一个企业要做大不难,但要做强不容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把厚度做好而不是宽度。所以,仁恒强调做强企业,而不是做大企业。通过做强再做大,才可能长久。“我们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是长久的发展。”
事实上,成都商报记者发现,仁恒置地从刚一开始就确定做精装,而且必须要达到一定规模才做,不然无法支撑项目的成本。这种产品定位势必牺牲速度和规模,短平快的开发模式无法保证项目的品质。“作为一个发展商,不能糟蹋土地,更不能伤害消费者,你交给消费者的产品就是企业的生命力。如果质量有问题,那肯定没法做强,更不可能做大。”据他透露,仁恒置地在上海、南京、成都打造的高端住宅项目,基本上都做到了实景呈现,主体工程封顶才销售,让消费者看到最真实的效果。
产品
是任何企业的生命力
在仁恒置地的开发版图中,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已经有10座城市出现了仁恒的身影。钟声坚淡定地说:“我们只做少数人的生意,在上海,我们每年只做七八千人的生意;在南京,我们也只做1000多人的生意;在成都,我们的量也不大,更何况成都对省内二级城市和外省城市的辐射力很强,那么多外地人来成都买房。”言下之意,主要抓住一少部分目标客户,就能解决销售问题。
对于未来的发展,他说,仁恒在成都市场已经有十年的积累,团队的能力得到验证,从房地产业来说,后十年的发展趋势是从量的积累走到质的提升。恰恰,这种行情对仁恒来说会创造一个更大的舞台,至于拿地,要根据市场和机会而定。“我们对土地有明确选择的。”钟声坚谈道,从仁恒置地在其他城市的项目布局来说,城市新中心、具有一定规模、周边配套相对成熟的地块,是承载“改善型中高端物业”的三大核心要素。
媒体人士认为,一个以中高端产品为主的房产商,往往会因为追求精益求精而错过好的市场行情。对于这个问题,钟声坚坚定地表示,中国房地产的优势已经耗尽了。他说,房产商下一轮要通过财富创新来壮大企业,包含设计、管理、服务等等。而且,现在开发一个大型中高端项目,要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他说:“后一轮的竞争,就是要做好产品,优化管理。任何时候,任何企业,产品才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