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亿元!“双十一”的成交额至今令人津津乐道,服装企业成了这场购物狂欢中最大的赢家。那一天,天猫三个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牌有两家是服装企业。不过,服装业内人士并不会为此欢呼。即使把这191亿元的功劳都送给“衣服”们,也不能把国内服装业从高库存的浓重阴影下拯救出来。
要命的高库存,写在财报中,堆在仓库里,喧哗在铺天盖地的促销牌中。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李宁、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42家上市服装企业存货总量高达483亿元。
怎么办?打折促销、加大电商渠道投放、渠道下沉转投二三线城市……服装企业纷纷寻找出路。不过,效果却不容乐观,“现在需求量下降了,怎么做促销也不管用。”独立鞋服评论人马岗如此表示。
财报里的“库存”
上半年42家上市服装企业存货总量高达483亿元
翻看上市服装企业的财报会发现,服装业哀鸿遍野,高库存与低利润如影相随。
今年上半年,李宁、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42家上市服装企业存货总量高达483亿元。其中存货最多的是雅戈尔,后面还跟着红豆股份、美邦服饰、森马服饰以及李宁,存货量低于1亿元的只有4家。
三季度更糟。今年三季度发布业绩报告的服装家纺企业存货额环比普遍增加,如红豆股份、际华集团存货金额分别达39.78亿元、34.81亿元,较中期规模再度增大。由于第三季度销售持续放缓,服装企业的库存雪球越滚越大。“如果现在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停产,中国人也不用担心没有衣服穿”,业内人士统计,现在各企业所有的库存加起来够在市面上卖三年。
现实中的仓库
“很多企业的仓库还堆着三四年前的产品”
“很多企业的仓库里还堆着三四年前生产的产品,其中运动品牌最为明显”,在服装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服装业内人士胡海东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寻找新的出路,“我以前的同事曾经代理鸿星尔克,不过他现在去做一个童装的代理去了。”
在胡海东看来,服装业高库存是多年问题积累的集中爆发,“每年库存都在增长,压到一定程度,积累的泡沫集中释放了。”
“服装行业最不值钱的就是库存”,在业内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对服装业来说,高库存不仅会让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下降,在目前储存和运输成本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对企业意味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货在仓库里放着,你去整理货品也是要成本的”,胡海东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最关键的是,存货时间越长,价值就越小。
高库存危机加重的另一佐证是,专门消化库存公司的活跃。“其实这些清库存公司就是专门接收尾单的公司”,独立鞋服评论专家马岗告诉记者,今年这种清库存公司比往年任何时候都活跃。
高库存的秘密
“该开的店没开,甚至关了,前几年的货只得堆在仓库里”
在马岗看来,服装行业库存危机集中爆发有两个背景。“以前行业处于比较快的发展期,对行业增长速度预计比较乐观;最重要的是,现在整个零售大环境都不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降低,没有以前那么敢花钱。”
胡海东也表示,库存问题其实一直都存在,只不过被旺盛的销售给掩盖了。可是到了现在,销售下滑,库存加大,企业同时还面临着资金链的压力。“尤其是银行的银根收紧后,企业的渠道扩张受到了限制,库存压力就开始集中显现了。”业内人士对此表示。
“这要放在以前,虽然库存在增长,但新店也一直在开,反正都能把库存处理掉。比如去年留下来的货,到今年就可以消化一部分。可到了今年,问题来了,该开的店没有开,甚至关了,对企业来说,就是负增长了,前几年的货只得堆在仓库里,甚至今年的新货也马上面临库存的问题。”胡海东对记者表示。
高库存阴影挥之不去的另一大因素是服装行业普遍采用的分销模式,“大部分服装企业采用的分销模式中间环节太多了,从企业到一、二级经销商,再到零售商,环节越多,库存量就越大。”马岗说。
“还是新货的羽绒服看起来十分顺眼,但是在仓库压了两年后,你会发现它丑陋得像腌菜似的”。服装厂商之所以憎恨库存,不仅仅因为它占用了仓库和资金,更因为拖得越久,这些衣服越难转化成利润。促销依然是最直接的手段,所以消费者会发现,打折、促销随处可见。此外,网上销售、库存清理公司、转战小城市都是企业清库存的常规手法。不过他们也需要接受这个无奈的事实——到如今,大多数公司库存消化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库存产生的速度了。
去库存路径一:促销!
今年打折季来得格外早
每当临近年底,你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服装公司的销售人员会在街上临时搭起大篷或者租下一个店堂,开起特卖会。伴随着快节奏的音乐,蜂拥的人群会在里面抢购四五折甚至两三折的衣服。“这是服装企业年底快速回笼资金的一种手段。他们虽然在全国各地开起几百家专卖店,但未必赚到钱了,这些特卖会上的服装是他们实实在在的利润,这就是所谓的‘利润变库存’。”服装业内人士丁先生对记者说。
但今年的“打折季”过早到来了。“从年中开始,全国各地的品牌专卖店,无论知名度高低,都在疯狂打折。很多新上架的产品,没过多久就开始打折了。‘买一送一’之类的标语、海报随处可见。”丁先生说。
而按很多品牌公司的渠道设计,往往会在某个区域市场开一家折扣店,将库存品和其他专卖店的新品同步销售,“连阿迪、耐克这样的国际品牌也有工厂店,这是常态化的消化库存的方式。工厂折扣店作为一种业态已经被国内各大品牌公司普遍采用了。”丁先生说。
去库存路径二:库存清理公司!
“衣服不拘好坏,他们全都收”
“以前以为地摊上的都是低档货,甚至是假货,可现在我发现早市上的衣服,‘正牌’的越来越多,质量也不错,但价格却便宜得跟假货似的。”在通州世纪新城旁的早市上,姜先生告诉记者,他刚用不到200元的价钱买了一件标价998元的外贸户外服。
“地摊货”品质大幅度上升,有赖于一批专业的库存清理公司的有效运作。
胡海东告诉记者,在国内,广州是一个比较大的库存消化市场,“他们常年会到杭州来,有的甚至在这里派驻一个业务员,或者当地找一个业务员。遇到合适的库存,业务员就打电话回去,他们的老板就过来了。”胡海东说,国内服装企业对这些“库存消化专家”一点也不排斥,“衣服不拘好坏,他们全都收,而且出手也大方,几万件、几十万件地收,常常把整个仓库的货都收走。有时候遇到大的仓库,一个人拿不下,他会联合其他老板合伙收。”
还有一个让胡海东乐于接受的就是,库存消化公司可以好的次的搭着收。这给服装品牌企业解决了大问题,“一些旧货,如果继续卖,成本也是很高的。通常公司会备一年的货,新货上去,在店里上柜三次,如果还卖不掉,就马上处理。每上一次柜,都是有成本的。”而如果库存数量太大,品牌公司又没有专门消化的渠道,那就只能给库存消化公司了,“货在仓库里放着,你去整理货品也是要成本的。”
去库存路径三:电商!
“网店运营成本不见得比线下低多少”
启动电商系统如今几乎是所有服装企业的选择。但就消化库存来说,网店未必是最好的办法。
“很多公司都会去开发一些适合网上销售的相对廉价的货品。但整体上说,电商只适合采取大批量的策略,否则也是赔钱的。”胡海东说。
“电商对消化库存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过分倚重电商,那就未必是最好的办法了。”胡海东解释道,一般的品牌企业每年都有几百个甚至一两千个款式,而产生的库存往往是每一个单款,数量并不是很大,“比如某一款就剩100件,每件赚50元,也就5000元的利润。如果每一款都要找模特、拍照、请人做页面,成本也是很大的。很多人有个误会,以为网上销售没什么成本,实际上,运营网店的成本也不见得比线下店低多少。”
去库存路径四:三四线城市开店去!
“压了两年的羽绒服像腌菜”
把店开到三、四线城市去,是近年来很多品牌服装企业的选择,无论雅戈尔、七匹狼这样的国内品牌,还是耐克、阿迪这样的国际品牌,都是如此。三、四线城市的店铺是消化库存的一条有效途径。不过他们的消化能力到底能有多大,胡海东认为不可高估,“这一招并非适用所有的服装商。一件在店里摆了几年的衣服,品相会很难看。尤其是冬装,比如羽绒服,你当时看新货,觉得漂亮极了。可压了两年后你再去看,会觉得他丑陋无比,像腌菜似的。”
衣服不禁放,到如今,大多数公司库存消化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库存产生的速度了。
追问
库存那么高了,怎么还卖那么贵?
库存都那么高了,可服装怎么还卖那么贵?普通消费者不容易理解这个悖论。
但站在服装公司的角度,这本身也是不得已的选择,“我们不得不去做新货。一来已经开辟的渠道要继续维持,得有新货上去,否则企业就倒了。同时,就算卖旧货也得有新货搭着。”在胡海东看来,服装企业算账很有意思,如果统计零售总额,会发现销售额甚至还在增长,其中原因无非是他们卖的很多是去年的老货。”
就订货状况而言,服装公司的处境的确一年比一年难堪,到今年更是坠入谷底,“金融危机以来,代理商、经销商的订货量大幅度减少了。到今年,订单只减少了30%的企业已经算过得不错了,订货量被对半砍的有很多。”
更让服装企业雪上加霜的是生产成本的上升。“现在中国的海外订单正在流向其他国家。工资要增加,融资成本也在增加,货又卖不动。服装厂今年难啊。”胡海东感叹道。
即便如此,消费者在商场里看到的衣服的标价依然居高不下,不过也大可不必为这“坑爹”的吊牌价感到愤慨,因为这个价格服装公司扛不了多久。“这是恶性循环,销售不好,销售成本却持续增加。即使是实现合理的销量,资金也周转不过来,这种情况下就得清库存。”马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