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经济新闻 >> 正文

地方两会热议“温暖中国”,商机已在南方蛰伏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彭利国    2014-08-30     浏览:

  • 字体:

  南方集中供暖的最大争议是能耗问题,但南方可能将走分散式、节能型供暖之路。

  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川东、渝北、鄂南……2013年2月19日,辞旧迎新后的第一场雪落下来,落在这些徘徊于中国供暖线之外的城市与村庄。

  “下雪了,估计在给南方供暖的呼声打气。”杭州的“Hello法法”在其微博上如是说。南方会供暖吗?在美丽冻人的雪日里,人们再度憧憬。

  “我相信这个问题(南方供暖)将来一定会解决的。”这天下午,在北京北四环的一家室温逾16摄氏度的咖啡馆里,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一边翻着她新近提交的提案《关于南方冬季供暖或采暖战略决策的建议》,一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这个28年来最寒冷的冬天里,南方供暖——这个此前备受冷遇的话题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热议。

  民间热议,官方松口

  这已不是张晓梅第一次呼吁南方供暖。2012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这位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就提交了《将公共供暖向南方地区延伸的建议》。

  之所以有此呼吁,源自她在那个冬天在成都某医院的所见。走道里,七八个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在湿冷的空气里瑟瑟发抖,鼻子不停地抽搭着。这一幕唤起她童年时随父母随军在川过冬的回忆——虽然有火炭盆和热水袋,但一到冬天,手仍然冻得像透明的红萝卜。

  多位节能研究专家向南方周末记者提及,虽然此前关于南方供暖的提案、议案曾零星出现于湖南、江苏等地的地方两会,但这一话题现身全国两会并引发全民热议,却是自张晓梅提案始。饶是如此,2012年旋即而至的春天令这个话题若昙花一现。

  严冬再至,2012年12月20日,南方周末刊发《供暖线上的“南北之争”》一文,南方供暖再度热议。人民日报甚至推出包括《记者入户测量南方究竟多冷》在内的系列调查,其官方微博的民调显示,逾八成网友支持南方供暖。

  不惟媒体,孟非、姚晨等拥有千万粉丝的微博达人亦加入到声援南方供暖的阵营中。这个话题是如此炙热以至于“如何看待南方采暖”已被多家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列为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

  在2013年初的地方两会上,南方供暖亦成了最热门词汇,上海、江西、南京、武汉等多地出现相关议案、提案。无锡的人大代表甚至认为当地冬天的湿冷气候已使许多北方人望而却步,影响了人才的流动和引进,“集中供暖问题已成为无锡率先实现现代化征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舆论汹涌之下,人们翘首以待政府表态。一则“国家发改委成立南方采暖课题组”的消息不胫而走。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此消息令国家发改委颇为光火,首发此消息的媒体此后刊登更正声明,以证此举子虚乌有。

  “绝大多数南方居民表示出急迫的心情……希望政府早日表态,目前已存在有民怨的倾向。”张晓梅在其最新提案中称。事实上,贵州毕节五儿童垃圾箱内取暖致死、安庆双胞胎姐妹疑系使用电热毯导致身体脱水死亡等新闻无不勾起人们南方需供暖的呼声。

  “大家对南方供暖的关注度从来没有这么高过,即便2012年两会张晓梅的提案刚提出来时也没有这么热。”多年致力于建筑节能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徐伟看来,不惟公众、媒体热议,政府和专家的参与度也高于以往。2013年1月始,徐伟及其所在的研究团队受命为住建部起草一份关于南方供暖的说明。1月下旬,这份原本二十余页的说明浓缩为《如何看待南方供暖?》、《南方供暖应因地制宜》两则仅一页纸篇幅的文字出现于住建部官方网站,并通过新华社和《中国建设报》刊发。

  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住建部近一年时间里对这一话题的首次表态,亦是国家部委对此轮舆论风潮的唯一回应。在2012年初,主管城镇供热的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公开表态,称不能把集中供热盲目地照搬到秦岭淮河以南,这对能源消耗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在看她的“南方供暖”提案。

  争论在如何供暖

  “仇部长之前的表态只是说了No的理由,没有说Yes的理由,其实,在南方供暖问题上,Yes很多。”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总裁萧评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No”是对集中供暖而言。“老百姓有需要,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专家反对呢?”2012年张晓梅第一份提案提出后引发的争议曾一度让其纳闷,但她随即发现,反对的焦点即在于集中供暖。

  “我原来想的南方供暖是像北方那样的统一供暖,但现在这个观点已经更新。”在张晓梅新近提交的提案里,对供暖方式的表述为“应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事实上,南方供暖不宜效仿北方搞大规模集中亦是官方态度。在徐伟等为住建部起草的说明末尾,他特意强调一点,除余热废热利用外,不提倡在夏热冬冷地区(即有冬季采暖需求的南方地区)建设大规模集中供暖热源和市政热力管网设施为建筑集中供暖。“南方供暖是大势所趋,只是在方式上多数人不赞成大规模集中式。”

  住建部的官方回应称,如果采取北方传统的全空间连续集中供暖方式,按照目前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面积约34亿平方米、人口约1亿人计算,每年将会增加约2600万吨标准煤的能耗,相当于目前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暖总能耗的17%、“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中年节能量的20%。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约73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将增加约5.2万吨,烟尘排放量将增加约1.2万吨,区域能耗也会急剧提升,加剧环境污染。

  然而,只要不是简单地将南方供暖窄化为南方集中供暖,解决此问题的诸多“Yes”就会一一浮现。

  “谁说只有集中供热一条路呢?美国住宅基本上没有集中供热,东欧解体后很多国家把集中供热又改回到分散供热。”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说,南方需要供热,但由于生活方式和建筑特点、气候特点不同,最好采用分散供热的方式。

  “所以争论是集中还是分散,而不是采暖不采暖。”江亿说。

  “现在已经不是要不要供暖的问题,而是怎么供暖的问题。”萧评说。

  为搞清这个问题,2012年5月,张晓梅委托萧评在内的十余位专家成立“南方采暖课题组”,开始在全国寻找可能的方案。

  在浙江义乌,课题组发现某企业的生物质环保炉燃烧完全无烟尘,无污染,可适用于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只是其所需要的秸秆收集半径仍是一个问题。于是,课题组又赴吉林农安重点考察其生物质原料的采集和利用。而贵州某县入侵生物“飞机草”泛滥,这亦可用作供暖原料。

  生物质只是这个团队所寻找的诸多路径之一种。天上(太阳能、风能)、地下(生物质、地热)都被视作解决南方供暖的主力军。

  “我们的原则就是让绿色的多了,让黑色的少了。”萧评说,既然反对南方供暖的担忧来自能耗的增长,一个积极的解决之道就是在触碰能耗天花板之外想办法。即便是主要依靠电力取暖,也可以借助蓄能技术和设备使用谷电,削峰填谷,减少用电负荷。

  事实上,寻找Yes的尝试在国家层面亦如是。徐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科技部早在2011年就已启动了“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住建部的官方表态亦推荐户用热泵式分体空调器、燃气壁挂炉、电采暖等分户独立供暖方式,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辅助等局部供暖方式。

  南方试验场,商机已四伏

  在这份“进化”了的提案里,南方供暖被赋予更多意义。在张晓梅看来,一个“温暖中国”与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同样重要,“南方冬季采暖其政治意义一点不亚于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大工程。”

  南方供暖被寄望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扩张市场、扩大就业、促进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米诺效应链被视作是发动新内需的好机会。

  市场已然蠢蠢欲动。张晓梅回忆,早在2012年两会她甫一提出南方供暖之时,就有供暖设备企业打出了“积极响应全国政协号召,支持南方供暖”的口号,而“一个政协委员的提案显然不能代表全国政协的态度”。2013年1月1日,一家低碳采暖龙头企业甚至公开向南方地区的房地产企业发出“寻人启事”,承诺为南方需要供暖的房地产项目免费赠送价值2000万元的电热地膜供暖系统。

  在张晓梅和萧评等人的设想中,南方甚至可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中国供暖模式变革的试验场。

  “结合迎接以分布式新能源和互联网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尝试有别于集中供采暖的‘北方模式’的南方试验,建立一套以新能源、分布式、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模式。”张晓梅在提案中写道。

  “想像一下,离家五公里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手机遥控打开家里的取暖设备,一回家就是暖洋洋的。”萧评如是畅想智能化的南方供暖的未来。不惟如此,南方供暖的能源供给也是崭新的——地热、生物质、太阳能、风能,有别于北方的“黑色”燃料。

  而这一幕,在旧模式锁定的北方已经难以实现。“北方的供热管网都是几十年形成的老结构,如果上新能源,这些老的装置就用不上了。”在萧评看来,这种资源的浪费是北方采暖变革的一个巨大障碍。

  此外,有别于“北方模式”中的政府包打天下,“南方模式”被寄望于可以“既要找市长,也要找市场”,政府以节能减排、民生福利、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扶持政策加以引导,主要靠市场化机制运行。目前,南京等地已有开发商在做利用地热供暖的楼盘。“这有什么不可呢?”萧评说,“可能过十年后,北方就要向南方学习了。”

  只是政府部门的决策走向依然模糊。虽然住建部已有简短表态,但徐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住建部只是管理全国的供热单位,采暖事业涉及补贴、价格等等,远不是一个部委就可以解决的。

  张晓梅的提案建议国家发改委以国家层面尽快组织调研论证,形成发展战略并出台指导意见。“我认为这个问题将来一定会解决的。”这位全国政协委员自信地说,“希望有关部门及早给予回复。”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