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辉、文辉我儿:今天是我生日,特立下遗嘱。我一生艰苦努力,自三十一岁你爸过世后,我的一生感觉无文化确实艰苦,艰苦地把你们兄弟妹抚养成人,除本人努力奋斗外,还有海外亲朋好友和乡亲们的支持。……我决定:在我过世后,将我平生积蓄和在病期间村里海内外亲朋好友关心我的钱,捐资三万元给陈坤标学校……你们不得违背我的意愿。”
立这份遗嘱的,是已故的83岁老人谢瑞音,凤塘镇湖美村一位普普通通的村民。
受助感念在心
提起母亲的过去,谢瑞音的大儿子张建辉两眼湿润,采访过程中几度哽咽。“我们过去的生活,真的很苦。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成人,确实很不容易。”张建辉说,他11岁时父亲就因病离世,弟弟才四个月大,还有一个妹妹,一家人住在10平方米的破败小屋。母亲白天去生产队干活,回来再做家务,特别辛苦,有时甚至三餐都难以为继。张建辉14岁读中学时,3.5块钱的学费也无法上交。
不过,令这个贫困家庭感到温暖的是,邻里乡亲、亲戚朋友纷纷向他们伸出援手。亲戚借米借油给他们,老师给他们资助学费,生产队特意给张建辉安排工作……后来,在大伙的帮助下,张建辉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张建辉说,母亲清清楚楚地记得别人对我们帮助过的点点滴滴,她心念着将来生活条件好了,一定不能忘记乡亲的恩情。同时也经常教育着他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将来有出息,一定要回报社会,回报乡里乡亲。
尽己所能报恩
儿女长大了,家庭境况不断好转,谢瑞音也开始她的回报之路。她平时为人节俭,但对于帮助人的事从不含糊,从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家庭到村里建设,她都不留余力帮忙。
村民张伯腿脚行动不便,生活也较为困苦。谢瑞音得知后,从2007年开始,陆陆续续在经济上资助张伯。谢瑞音平时自己吃的米只是每斤两块三的,而送给张伯的大米都是每斤三块二。“每逢过年过节,音姨(指谢瑞音)都会拿点钱给我,让我买点东西好过年过节。”张伯说,在老人生病期间,他去看望她,没想到音姨生病还关心着他的生活,在他离开时,还拿一些钱给他。
湖美村村民赵姐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去年底由于突然血管内膜爆破,需要到广州就医,谢瑞音得知后立即打电话给在广州的大儿子儿媳,告诉他们该村民的相关情况,嘱咐他们尽力帮助、照顾赵姐。“在广州住院期间,老人家还不时打电话来关心我,到后来病好回家,老人不时还会来家看望我,我心里真的很感激老人家。”赵姐说。
对有困难的村民关爱有加,对村里的建设她也尽心尽力,据村干部介绍,谢瑞音老人先后捐给村集体的善款达近百万元。
临终不忘助人
2005年谢瑞音老人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但老人心态十分乐观。2013年9月14日,谢瑞音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立遗嘱捐款。老人在遗嘱中吩咐儿女们,将她平生的积蓄及在病期间亲朋好友送来的慰问金,全部捐献给学校及贫困家庭的学生。老人家的这一决定也得到了儿女的一致支持。
10月27日,谢瑞音老人辞世。“送别老人的那天,整个村不管男女老少都自发前来吊唁,当时村头到村尾的路都站满了村民。”村干部告诉记者。11月12日,谢瑞音的子女遵照遗愿,将老人身后留下的54980元现金中的3万元捐给了陈坤标学校,用于增添教学设备设施,其余现金40%捐给了意溪张氏宗亲会金鉴堂,60%用于资助优秀的学生。
多年来,老人的善行感动了很多人。采访过程中,不断有村民赶来跟我们讲述老人的事迹,希望表达他们的感恩之心。
张氏意溪金鉴堂宗亲联谊会更是授予了老人“高风亮节捐资助学”的美誉,湖美金鉴堂理事会为老人儿女送来“善举济世功德千秋”的金匾。“有一个这样的母亲,我感到很光荣,很自豪。”张建辉说。
儿子张建辉:
母亲为我树立了乐善好施的榜样
在母亲谢瑞音的感染下,张建辉从小也心存善念,心怀感恩,近几年来也做了不少慈善活动。无论是捐资助学,还是扶助伤残困难战友,他都慷慨解囊。张建辉说,母亲已为他树立了乐善好施的好榜样,他会将母亲的义举延续下去,也会教育子女将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记者:您母亲对您影响最深刻的是什么?给您留下的最大财富是什么?
张建辉:母亲给我最大的财富是教会我如何做人。20多年前,我在家乡办的一个日用塑料厂,让一个同学帮忙打理,不料同学挪用了厂里19万元,我知道后打算起诉他。但是,当时母亲的一番话让我改变了念头。她说,“那位同学家里已经是一穷二白,孩子还在读书,若是逼他,让他卖房卖地,于心何忍?我们要给别人多留一些后路。”
我很庆幸当时听了母亲的话,后来,这位同学努力挣钱,不仅每月来还500元,还很照顾母亲。因为母亲的教导,我不仅没有失去朋友,还赢得了好声誉。从母亲身上,我学会了最朴实的待人处事方式,宽容别人,善待别人,就是与己为善。
记者:听说您不仅为贫困山区儿童捐资助学,还救济家乡经济困难的战友?
张建辉:其实我近几年做一些慈善活动,都是在妈妈的支持下开展的。她希望我能够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到更多的人。三年前我在志愿者网站无意间看到,云南、贵州等地一些贫困学校的学生,冬季衣服都很单薄,学习和生活条件也都不是很好。跟妈妈商量之后,她也建议我每年对他们进行资助。
至于战友方面的,其实母亲想的比我还周到。村里三位战友要建房子,母亲给他们每人资助2万元。当年在铁道兵部队的很多战友留下伤疾,后来我就出资10万元,成立战友互助会,希望可以帮助有困难的战友。接下来,我也会按照妈妈的愿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顾好几位五保户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