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生意生活 >> 正文

百万富翁速成指南5

    来源:    作者:    2014-11-09     浏览:

  • 字体:

 4.危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华为数通走过艰难时刻 渠道困境更甚思科诉案

    华为3COM公司首席运营官兼总裁郑树生说,华为数通已经淌过了混沌之水,这家在传统电信领域以直销模式为主的公司开始深深体会出分销的魔力。

    2002年初,郑树生调任风雨飘摇中的企业网事业部,接其前任路新出任总监,彼时的路已经追随李一男去港湾做他的董事了。郑说,2002年一盘散沙下的华为数通正面临用户、渠道、研发体系三重信任危机。

    有人说,港湾是任正非2001年下着力培养,但被后来证实失误的决策。

    不少华为元老记忆犹新,2001年,任正非在深圳市五洲宾馆大举设宴,欢送李一男成为华为“内部创业”典范创办北京港湾网络有限公司,至少有60、70个华为高层出席,总经理级以上的都来了,场面极其感人。

    从1994年开始即初涉数据通信领域至1997年生产出第一款路由器产品,华为的弱势在于分销体系上没有任何经验与积累,这个全新的领域让此前专事运营商直销的华为有点无从下手。于是华为考虑以扶持内部员工出去创业的方式来培养自己的首批核心经销商。李一男的北京港湾网络有限公司在此大潮应运而生。并凭借李此前在华为的人脉关系及老板的信任,由一个刚出襁褓的小公司一夜间成为华为绝对一家独大的企业网产品的高级分销商。

    2001年,港湾1.7亿元的销售业绩都是来自于华为的产品代理和支持。对分销毫无经验的华为认为,华为公司本身只需做好产品研发,客户、服务等一切事宜都可以交由港湾去打理。

    但是被隔阂在市场之外的华为最终于2001年底感觉到了不妙:“我们发现,市场拓展不是很快,行业市场这么大,我们才做了金融一个行业,并且我们在拜访客户的时候,客户的反应是华为是一家不做分销的公司。”郑树生说,这对华为的触动很大,“当时我们有研发人员1500号人,产品做出来了,但市场做得这么差,很痛心。” 而此时,作为华为渠道代理的港湾从华为研发部门挖走了不少人马,并同时推出港湾品牌的产品。

    2002年初,临危受命的郑树生开始亲自操刀重组分销渠道的组织架构。

    2002年底,重新夺回分销渠道控制权的华为数通当年销售收入迅速从2001年的3亿提高到13亿。当年,华为在国内市场全面开花,一方面以直销争夺电信市场,一方面在企业网也寸土必争。

    赛迪数据显示,2003年,华为中国路由器以及以太网交换机分别占领了21.6%和21.2%的市场份额,此时思科的对应份额为41.6%和29.5%,华为改变了霸主思科在中国的绝对垄断的格局。

    港湾给华为上了最关键的一课。郑树生说,尽管此后的2003年华为数据通信业务再次遭遇思科的知识产权诉讼,但是与2002年那场渠道危机相比,它对华为数通的撼动远不及港湾的一课的意义更加铭心刻骨。

    21世纪:华为近几年被媒体放大的事件无一与数据通信业务相关,在经历了过去的震痛之后,今年华为数据通信业务的发展处在一个什么节点上?

    郑树生:今年刚好是数据通讯发展地第十年,我们从1994年开始进入该领域,所有的部门,包括市场研发从中获得的感慨都挺多的,痛定思痛,我们也希望总结过去十年华为数通走过的历程,执守诚信,在管理上市场上获得一些的经验,对未来的路与潜在风险有借鉴意义,尤其是从今年开始,是华为3com大规模走向国际化最关键的一年,总结对组织有良好的作用。


重整渠道 2004 联想决战之年


    联想的渠道必须向细分、获取、经营客户方面转型,这将决定联想变革的成败

    联想渠道:坐享转型之成

    2004年7月,安徽安联电脑公司总裁崔兴柏在写给“大联想核心顾问委员会”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改善和提高分销商的利润空间是一个公司能否持续发展的基础。”崔兴柏说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3月份之后,在联想做出重新回归PC主业、分销直销并举的战略调整之后,联想的渠道发生了一些不安情绪。

    作为联想在全国最大的分销商之一,安联是安徽当地最大的电脑销售商,2002年的营业额已经高达5.2亿元,位列安徽民营企业前十,具备很强的销售和项目实施能力。让安联最早、最敏锐地感受到联想在渠道策略上发生转变的,还是年初联想集团在经营战略上发生的转变。有的分销商抱怨说,联想在地方上发展新代理商时未能与他们及时沟通,联想对分销商的增值功能定位模糊化。那么,联想的渠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渠道对于联想到底意义何在?联想又准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渠道:联想的DNA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PC品牌,无一例外都会惊叹于联想的销售能力:中国居然有这么强大的销售型公司。在联想绞尽脑汁如何打垮直销型公司戴尔的攻击时,戴尔也在琢磨联想的销售策略。

    1994年,联想在大规模推广自主品牌电脑遇到发展瓶颈的时候,毅然放弃此前一直坚持的直销制,转变成为完全代理制。为加强对产品从运出仓库之后的过程的监控,联想开始有意识地打造“大联想体系”,试图将代理商与自己捆绑在一起,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这种合作不仅是经济利益上的,还包括从文化上结成共同体。1995年,作为这个体系的一部分,联想在业内率先成立了商务和物流控制部门。

    “大联想体系”与联想一同成长起来。许多小的代理商也从卖联想的电脑开始,逐渐壮大。2004年7月份,联想在四川青城山举行的大联想核心顾问委员会上,杨元庆曾回忆说:“我至今还记得许多代理伙伴当初的创业情景。老杨当年在海淀剧院门口又小又黑的屋子里起步,后来占领了海淀剧院,又搬到了理想大厦。”正如杨元庆所说,在创业的最初阶段,许多企业从3~4个人起家,“甚至是把全部的家当搭上,开始了与联想的合作”。

    1996年,联想的机遇出现了。在英特尔推出奔腾处理器之后,全球电脑厂商多数处于观望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联想大胆跟英特尔展开合作,依靠遍布全国区域市场的代理商,一举拿下了国内市场销量的头把交椅。此时的联想,已经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电脑厂商,更是一个“生产+销售”两驾马车并驾齐驱的企业,光有电脑,没有渠道,联想的成功,无异于纸上谈兵。从这个意义上说,联想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渠道。

    必须转型

    联想最新向渠道公布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在联想内部被称为“理性与激情并重”。从2004年1月30日开始,联想的渠道管理发生了全面的变革。为落实公司战略,渠道市场系统制定了四条关键策略:一是夯实渠道竞争力,巩固提升优势市场份额;二是建立客户营销模式,抢夺竞争对手的客户;三是专注信息产品业务,突破笔记本电脑的市场份额;最后一个是强化整合营销和产品推介工作,全面提升品牌价值。

    这一战略变化,客观上是出于联想在2003年的市场份额有所下滑的压力。而事实上,联想公司高层则有更加明确的战略考虑。杨元庆认为,“大联想”过去的成功,首先靠的是中国电脑市场本身的高速增长,以及“沼泽地”优势;二是依靠良好的机制,不仅是联想的机制,也包括与渠道间的良好的合作机制。但是,在WTO之后,这些优势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戴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直销模式吗?还是科学的管理、精细化管理?”杨元庆这样问道。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联想高层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如何缓解目前的经营压力上,而是聚焦于重建大联想体系,重新形成大联想的更加科学、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运作机制。

    这种调整在联想历史上并不新鲜。1997年,联想开始设立分销商,逐步健全渠道结构和销售网络,并在两年间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东三大市场辐射中心,并逐步加强渠道培训,试图加强渠道的专业化。这种连续性极强的工作在2000年发生了转变。全球IT市场的低迷效应在这一年才开始影响中国市场,戴尔一跃成为中国市场上升最为迅速的国际品牌,而且,其他国内厂商也纷纷开始在低端电脑上大做文章。在这种情况下,2000年,联想渠道第一次大规模转型,服务和客户导向成为渠道新的增值方向。2001到2003年两年间,联想逐步在公司和渠道两个方向建立起面向商用、消费两类客户的渠道体系。可以说,通过这些调整,才成就了联想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之后联想一路凯歌地进入亚太前列、直至亚太市场第一名。

    联想集团助理总裁、渠道市场部总经理陈旭东认为,在大联想形成以及这次大转型之后,联想的渠道具备了一些独特的内涵。“不仅仅是经济利益上的紧密无间,还形成了一套适合整个大联想体系的运作、管理机制,形成了一系列解决各种分歧和冲突的办法,”陈说,“还包括文化积淀方面的内容。”

    杨元庆认为,在WTO之后,国际品牌真的是如狼似虎。“我们已经没有退路,要么让自己也变成狼,要么就等死。”杨元庆认为,“如果我们自己无法控制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挑战和威胁的时候,我们必须应变!”

    联想现在已经具有了200余家分销商,这200余家分销商支持并带动4000家以上的代理商和经销商,他们拥有4000家以上的星级店面,全面覆盖了中国1~6级市场。然而,变化仍然是必需的。

    获取和经营客户

    在2004年中国渠道商联盟大会上,联想集团助理总裁、渠道市场部总经理陈旭东直言,无论联想推出什么价位的电脑、做出什么样的销售模式的尝试,“渠道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陈说,“而且,我们正在加紧帮助渠道建立细分客户和经营客户的理念,实现双方的共赢,这包括渠道商‘助长计划’。”

    “助长计划”中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帮助渠道商建立企业发展规划;帮助渠道商分析和建立核心竞争力;对渠道商实行业务运作保障上的帮助;帮助渠道商在一些具体项目中完成融资运作;利用联想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帮助渠道商完成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一旦完成这种改变,渠道商的角色将发生重要改变:不仅仅是一个销售产品的渠道,自己也将在这种销售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竞争力,比如销售能力、技术服务能力、项目运作经验等。同时,从联想的角度而言,他们将因为自身的竞争力的提高成为联想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如何加强核心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联想从2004年初以来实行变革的根本目标。“以此为前提,联想制定的未来战略的核心就是专注,集中全部的管理资源确保PC业务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杨元庆认为,“要实现这种提升,光采取守势是不行的,反映在渠道上,就是说光坚守惟一的分销模式是不够的,而是要大胆侵入戴尔的领地,阻击戴尔的进攻势头。”换句话说,联想必须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变革现有的业务模式,以更加完善、更高效的业务模式来面对竞争。“当然是丰富与完善,并不是改变。”杨元庆强调。

    陈旭东认为,在这一战略指引之下,联想的渠道商必须围绕客户实现三方面能力的提升。一是更好地贴近客户,通过信息链、供应链相结合,更清楚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包括一次购买完成后的后继需求和相关反应,并系统性地反馈回联想,反馈到生产、设计、推广等环节;二是要更多途径、更多方式地获取客户。杨元庆认为,在过去的十年中,联想应用渠道分销模式伸到了各级城市、甚至乡镇,把中小客户和零售客户照顾得非常好。“但对于需要长期经营的大客户和成长型客户,没有形成有效的、适合的模式来照顾。”因此,下一步,联想将会从客户端开始梳理,将所有值得经营的客户拿着名单分到三个业务模式(客户渠道模式、电话营销模式、大客户模式)上去,以阻击这些客户向戴尔靠拢;最后,联想还要从长期经营客户的角度出发,要用像航空公司制定旅客计划一样去经营客户。“渠道胜,则联想胜。”陈说。


     杨元庆剖析渠道烦恼 称不能靠一种模式吃天下

     渠道对联想新战略调整后的“悲观”反应让杨元庆有些始料未及。随着“整合分销”新渠道战略出台,曾陪联想辉煌十年之久的代理商也不得不面对“随需应变”的现实。“联想还处于变革调整期,新战略对分销商的心态和重新定位,的确有非常大的触动。毕竟是这么长时间的老伙伴,联想是一定要对得起他们。”采访时,刚忙完暑促回京的杨元庆一脸坦诚。“其实我们都缺乏对客户了解,包括我们分销商在内,我们把货放到分销商那,分销商再把货放到代理商,这就算完成了。真正的客户在哪儿?卖给谁了?我们并不知道。”

 

    “联想的渠道管理一直不错,从来都是现款现结。这让很多国外厂商都羡慕不已。”在渠道中浸淫多年的某国外品牌代理的负责人如是说。作为所有厂商中数量最多、覆盖最广的群体,联想多年来形成多级分销和区域销售为主体的渠道体系,既造就联想在PC市场的辉煌,也日渐显露出“成长的烦恼”。近几个月,因迟迟没有等到最后的分销和直销比例,业界传闻频起,加上一季度销售增长趋缓,导致联想分销商、经销商、代理商怨声载道。

    “市场、客户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成长非常快,他们对电脑的采购需求带来购买方式的变化,不像国营企业一年就买一次,他们是需要的时候就买、个性化需求在改变。而在竞争的更加激烈条件下,企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靠一种模式想吃遍天下时代一去不返。”联想集团助理总裁、渠道市场部总经理陈旭东如是说。

    其实,渠道改革在联想新财年4月在内部就已经开始尝试,并建立了自己电话直销队伍,由于直销分销的比例问题使得联想分销商、经销商、代理商不“理解”,甚至传来有代理商被竞争对手挖走、流失的消息。对于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战略调整,杨元庆认为:“联想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建立起了现在的分销模式,想把它变成更具竞争力、更低成本模式并非易事。”

    随着PC产业成熟,产品同质化日渐严重,国产品牌价格优势基本全无。以戴尔为代表的直销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利用渠道扁平,无附加利润,低价格让国内厂商都深感无奈。而惠普从4月开始就深入西北、西南等二三级省市,从PC等低端产品入手,建立更为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快捷的售后服务中心,这对中国PC供应商造成了更大的隐患。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真实而残酷的现实差距面前,联想不得不重新思考其现有的模式是否能够使其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不败之绩。同时,面对用直销创造了神话般业绩的戴尔,如何从这个可怕的对手身上学到有用的经验,也许正是联想高层创建直销部门的初衷。

    据专家分析,联想的产品线很长,如PC、笔记本、服务器、数码产品等等,而每类产品又涵盖多个系列;业务范围也很广,有对企业客户,也有对个体客户的,其中又可细分为各个行业以及社会中的多个阶层,因此情况很复杂。不存在一个绝对理想的模式对应所有业务,而是针对不同的业务有各具特色的模式。比如就直销和分销这两个模式的问题,并不像大家所感觉的那样冲突很大,事实上二者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是否符合目标客户群的需求,企业能否对这种业务模式精耕细作减少成本。

    “得渠道者得天下”曾经是PC巨头联想击败对手的法宝。随着国际品牌惠普、戴尔在中国市场的大幅扩张,国内方正、同方等同业奋起直追,在“过度”竞争的IT市场,要保持第一的优势越来越难。“我们目前有三种模式客户模式,零售模式和分销模式。对于这三个模式,联想未来更多的价值和作用会在营销方面,而渠道伙伴更多是在销售方面。”杨补充道。

  
    6月的一天下午,致胜科技公司(化名)的王老板坐在自己位于北京中关村一座写字楼的办公室里,接受一位来自联想集团的销售支持人员的咨询。致胜的主要业务是代理联想的商用PC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联想的销售支持人员每隔一个月左右就会来到公司,了解致胜的出货情况、一次性采购量较大的客户信息以及在价格、促销方式上希望获得哪些支持等等。

 

    但一个小时的交谈后,王老板脸上开始显露出有些不耐烦的神色。他觉得,联想这样的“销售支持”并不能直接带动销售,也不能带来价格上的优惠或直接的客户订单。相反,联想的销售支持人员问的问题太细致,让他感到一只来自联想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自己,不禁起了戒备之心。

    PC告急 渠道反弹

    对致胜这样月营业额200万元左右规模的小企业,联想以前很少有专门的销售人员过问其具体业务。致胜日常的经营活动相当灵活,虽然主要代理联想的产品,接受联想规范的渠道培训和渠道政策,但当客户指定要戴尔或者其他品牌的产品时,致胜也会尽力满足客户需求。在公司账目、具体业务和客户资源等重要的商业秘密上,王老板并不想让联想知道太多。

    在联想传统的多级分销体系中,致胜科技属于3、4级的分销商。以往,致胜只有在进行一些特殊行业的大客户集成业务需要联想价格支持时,才会与联想直接打交道。平常的日子里,他们只需要从联想的一级分销商北纬公司拿货,在每年完成一定销售任务的前提下享受相应的返点和市场支持即可。

    但联想从今年年初开始实施的新变革让王老板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危机感。在他看来,联想变革的实质就是大力加强直销业务,这势必会削弱分销业务的重要性。现在,联想的销售支持人员越来越多地直接过问公司业务,但“醉翁之意”是冲着他们手中掌握的客户资源来的,这不能不让他们感觉联想可能抛弃自己直接做重要客户的订单;另一方面,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越来越薄,致胜做联想业务的热情不高。从6月份开始,王老板尝试着给IBM笔记本电脑做代理,并且在系统集成业务中加入惠普的PC和服务器业务。

    在联想的经销商中,致胜的情况具有普遍性。“今年联想对客户信息的渴求大大增强了,一直鼓励渠道把客户信息报上去。”驷骑中天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伟云说,“联想今年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在加强直销,这个变化太突然了,联想的经销商都很茫然,打市场的激情一下子受到影响,战斗力削弱了。”

    驷骑中天是驷骑公司旗下专门从事系统集成和行业客户业务的公司。1993年邓伟云和现驷骑公司总经理屠建明成立驷骑公司时自有资金不足5万元,从1996年正式签约成为联想的经销商后,驷骑就一直跟着联想,随着联想的发展壮大,驷骑也从一个一没资金、二没过硬技术、三没市场、四没背景的典型中关村小公司成长为2003年分销流水达4亿元左右的企业,是联想最大的代理商之一。

    在大客户方面,联想一直以来将大客户细分为“指明大客户”和“非指明大客户”两大类,中石化、中移动等列入VIP名册中的大客户(全国共有100家左右)由联想亲自来做,其他的企业采购都属于“非指明大客户”,联想一般通过与各种级别的经销商合作,给予相应的价格支持或优惠措施来争取这些客户的订单。多年以来,联想一直崇尚“大联想”的理念,强调与分销商、经销商“捆”在一起“做客户”,相互间配合还不错。但从2004年第一季度开始,联想开始通过电话访问、登门拜访等手段更直接地了解大客户的需求,试图在个性化服务和快速响应上有所改变。一些渠道和经销商开始怀疑“联想要甩掉自己直接做客户”, IBM笔记本电脑、惠普的服务销售部门也开始接到联想经销商打来的电话。

    联想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风险?联想在渠道上动作的真实意图和实际收效到底如何?

    根据IDC的数据,2003年联想在国内PC市场的占有率从30%以上下滑到28%左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的市场份额更是跌至24%.根据资深市场专家的看法,只有达到25%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行业的龙头地位才是相对稳固的。而PC对联想来说,意味着全部的“身家性命”。2003财年,联想集团来自企业和个人客户电脑销售的总营运利润较上年增长12%,达12.4亿港元。但其他几项业务全部亏损,严重拖累了整个集团的业绩。手机业务全财年出现7460万港元的营运亏损,IT服务业务出现5800万港元的营运亏损,合约制造业务全财年营运亏损9520万港元。三项累计共亏损2亿2780万港元。正因如此,PC市场占有率的下降,给联想上下带来极大的震动。

    而竞争对手戴尔2003年中国业务的收入却增长了38%,中国已经成为戴尔全球的第四大市场。戴尔在中国PC市场拥有8%左右的市场份额,位居第四,但增长速度却是竞争对手的3倍。戴尔因此被认为是联想感到主业受到威胁的最重要因素。

    在经历前几年开局阶段的韬光养晦之后,戴尔今年在中国做出了正式“宣战”的姿态。5月26日,迈克。戴尔访华时强调,今年戴尔将致力开拓中国所有地区的业务,包括偏远地区在内。

    今年年初,强烈感受到威胁的联想基本停止了并不成功的多元化尝试,重新回归到PC业务上,联想的大区结构开始细化,由原来的全国7个大区细分为18个分区,分别从北京总部派“钦差”督战,分区总经理享有产品价格、经销商政策、相对独立的财务等特殊政策,同时还给予了各“分区”总经理优厚的物质刺激:每人一辆本田雅阁坐轿,如果完成规定的3年任务指标,即归个人所有,而且工资翻番。实施这些政策的目的只有一个:促进销售。此外,在三、四级城市成立专门的“网格”,全国一共有108个“网格”业务单元,联想派专门的销售人员下去,与经销商一起开拓市场,同时成立电话营销部门。联想试图在现有分销体系之上,建立一套混合销售体系:区域分销、直销、电话营运三种模式齐头并进。这种混合销售体系已于4月开始运行。

    但是,由于原有渠道体系非常庞大,分销结构和制度在经销商群体中已经根深蒂固,对联想的新变革,经销商热情不高,并且感到自己的客户资源正在逐步被厂商蚕食,利润空间也被挤压,从而产生了不信任和危机感。

    为安抚经销商,联想于7月8日至10日在四川青城山紧急召开经销商会议,杨元庆亲自主持。参会的是第七届“大联想”核心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即39家联想最核心的经销商(占联想销售额的60%多).会议的目的是要充分讨论和广泛听取渠道意见。“这次会议联想安排了很多讨论,经销商提的意见都很尖锐。”驷骑总经理屠建明说,“联想的态度也很开明,就是认真地听,认真地记。现在就看这些意见对联想有多大触动了。”

    屠建明还透露说,联想承诺回来后马上在公司内部开会交流,明确思想。在青城山,联想并没有明确表态,是坚持既有的变革,还是再做调整和改变。

    也许杨元庆应该回过头去看一看,10年前自己是如何把联想PC做成中国第一的。虽然竞争对手变了,环境也不一样了,但是10年前和10年后杨元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难度却是惊人的相似。1994年,杨元庆出掌联想微机事业部总经理,当时的背景是1993年联想第一次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公司上下震动很大,普遍担心“联想还能撑多久”。联想原来的销售体系是既做直销又做分销,代理商不太信任联想。上任后,杨元庆的第一件事是着手建立起信任和信誉,坚决砍掉了直销而选择了分销,并在一年时间里,跑遍了全国所有大区,理顺渠道,获得了全国经销商的拥戴,最终成就了联想PC的霸主地位。

    今天,杨元庆同样面临联想直销和分销并存的局面,面对经销商的不信任态度。杨元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不管答案是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联想要扭转被动局面,仍然取决于其模式创新的能力。联想过去的辉煌就得益于创新。如果跟着惠普、IBM走,就不会有今天的联想。但最近3年来联想都没有让人看到太多的创新,反而让人担 心会走上模仿之路。“联想学习做直销,最高兴的就是戴尔了。”一位专业IT咨询人士称。

    驷骑中天的总经理邓伟云认为,联想真正的优势就两张牌:一、任何企业都无法比拟的渠道网络,联想分布全国的渠道,很多都是在当地IT业中名列前矛的强势公司,经营多年,客户资源都很雄厚,这绝不是联想通过直销一夜就能做起来的;二、民族品牌。实际上惠普、戴尔都在抢联想的渠道,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联想的最后堡垒。特别是戴尔,已经把这看成了最后的决战,中关村有不少渠道都改投到了戴尔的门下。

    “联想要走的险棋就是要加大对渠道的投入,激活渠道,找到目前渠道存在的问题。”邓伟云说,“我甚至认为,联想应该召开盛大的发布会,郑重宣布放弃直销,全力支持分销。”他认为,如果目前在渠道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联想的渠道就能够焕发出更强的战斗力。目前渠道代理戴尔的PC,每台获利500~1000元,而联想留给渠道的利润空间少得多。这几年联想作为上市公司面临投资者越来越沉重的压力,虽然每年公布的净利润在10亿港元以上,但部分是以挤压渠道获利空间为代价的,这势必严重影响渠道的积极性和市场扩张能力。这又是一个让联想左右为难的选择,要保住利润率,势必会削弱对渠道的扶持力度;降低利润率,又将引发投资者的不满,使本已低迷的股价面临更大的下挫压力。何去何从?考验杨元庆决策智慧和勇气的时候到了。

    决战在二三季度

    知情人士透露,今年第一季度,联想的业绩不容乐观。虽然联想的直销力度加大了,但在开始阶段, 3、4级城市建立的网格营销单元和销售末端的支持人员,导致成本和费用都会相应上升,如果不能马上显现出明显收益,分销萎缩掉的部分如何填补?

    这就大大加强了联想此次变革的风险性:一、二季度业绩滑坡可以看作是变革初期的暂时现象,三、四季度能否弥补上来并有明显起色,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一季度的市场销售情形令联想上下都紧急行动起来。2004年6月,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亲自下到渠道一线,邀请杭州3个最大的经销商吃饭,听取渠道的意见,并在北京一家商场“站柜台”促销PC.在杨元庆独挑大梁后,柳传志如此亲力亲为还是第一次。

    联想还面对着更多的难题。为迎接暑期促销,联想从4月份就开始规划产品,先后大胆地推出安装Linux操作系统和配置AMD处理器的低价PC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得罪”微软和英特尔两大巨头,特别是后者。据知情人士透露,联想一方面是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其他国产厂商都有采用AMD处理器的产品推出),更重要的是想借此向英特尔施压,因为一直以来,戴尔从英特尔公司获取的价格比联想要低,目前联想与英特尔还在博弈中。由于消费者对AMD的产品越来越认可,联想可能更大批量地生产采用AMD处理器的产品,以此给英特尔施加更大压力,同时也从AMD获取更优惠的价格。但博弈结果究竟如何?目前还很难预料。

    联想还在进行更多变革。为加强终端的力量,联想在原有500家专卖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0家;花上亿元打造电话营销系统,主攻大客户、中小企业市场和10台以下的机器订单,此前这块市场几乎全部被戴尔抢占;加强服务投入,将启动IT业界最大规模的用户回访、服务升级活动,回访用户数量将达10万人。7月14日,杨元庆亲自率队为一个老客户做上门服务。这个信号也说明,联想还要继续强化自己的服务,这也是联想多年来的优势所在。人事方面的调整也在持续进行,在3月份进行的大规模裁员中,联想有意将人员配置向销售一线倾斜,同时还从戴尔挖来了一些业务骨干,例如电话营销部门的经理等。

    但贯能管理咨询公司总监陈良华认为,戴尔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所谓的直销,而是建立在直销模式基础上的低成本、高效率供应链体系。戴尔在供应链的前端做得非常好,其采购、物流、库存等体系运作十分成熟,因此可以做到到达市场前其成本就可以比对手低得多。

    而联想此次调整重点在供应链的后端(市场渠道和客户支持)上。“直接销售的力量”加强了,采购、供应链等前端环节支持工作的欠缺就随之显现出来了。另外由于没有前期的市场调研和客户数据分析,以及供应链前端(如配件采购、产品规划、迅速反应机制等)的准备,联想的电话营销系统目前还无法做任何业绩指标考核。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有非常迅速的修正,以保证第二和第三季度的业绩决战。-

    7月14日,记者见到了从青城山归来后开完了内部会议的杨元庆。由于目前变革遭遇阻力,销售形势严峻,联想上下都显得很紧张。杨元庆的声音有些沙哑,但看得出他非常希望能把联想最新的思考通过媒体传递出去,给广大经销商一颗定心丸。渠道变革必然带来经销商的担忧甚至抱怨,联想后续的职责定位清晰及沟通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安抚这些经销商。但是,联想基于降低成本的根本考虑所要做的对客户信息、客户分配、账务及库存等关键点上的调整,能否通过沟通和加强操作的细化来达成与经销商的相互理解与顺畅合作?此后两个季度联想的业绩将是最好的回答。

    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戴尔拥有强大的后台系统,本土厂商根本没有办法竞争。

    杨元庆:我肯定不赞同这种看法,事在人为,就看企业有多大抱负和决心。分销模式依然有很强的竞争力,绝不是某个IT厂商的直销模式可以代替的。我甚至可以大胆断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是分销占据主导地位。但如果国内厂商据此固步自封,不进一步研究业务模式和流程的不足,肯定要摔跟头。联想对自己的能力、模式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联想现在正在做的变革,就是要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记者:希望今年的变革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杨元庆:在我看来,与其说直销给分销带来了冲击,不如说是给我们带来了更加精细化的管理的启示。在IT业的成熟阶段,厂商间比拼的更多的是业务流程的精细化,这才能产生较低的成本。联想战略调整所要达到的目的简单讲有两个:一个是联想需要更加以客户为导向,更多地获取客户并长期经营客户;二是使业务流程更加顺畅、有效,使成本更加有竞争力。过去我们所讲的成本主要是考虑产品的设计、采购,实际上业务模式是否精细化,管理对成本的影响是巨大的。估计通过这次业务模式的梳理,成本能够下降10%左右,使我们的竞争力大大提高。我们对未来很有信心,但关键看这一战执行得坚决不坚决,这将决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记者:目前的情况是经销商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他们觉得联想是要转做直销,分销的重要性将日益下降,联想是要抢他们的饭碗。

    杨元庆:经销商有担忧,这非常正常。一旦让他们明确知道我们将来要干什么,他们就会安定下来。接下来,联想要花很大的精力做精细化的策略设计,加强沟通,来消除他们的疑虑。我们的变革方向明确以后,可能内部沟通多了一些,与经销商、合作伙伴的沟通少了一些。我们刚刚在四川召集39家核心经销商开了会,开得非常成功,大家把问题、意见都谈出来,最后达成了相互理解。大家也反映有困惑、有问题,但这都是执行和操作上的问题,不是方向和目的性的问题。比如过去我们的人员是坐在大区也就是7个中心城市里,现在一下子下到108个网格里,经销商担心是不是要抢他们的饭碗,我们的大客户业务模式、电话营销模式是不是要代替分销。这些问题,我们都给了大家比较好的解释,不能说不再有问题,但我们在逐渐消除理解上的差异。

    另外,变革必然会涉及到职责的变化、利益的变化,除了我们主动沟通外,合作伙伴也要有变的意识,经销商也要想想怎么重新定位和调整。渠道不是我们的员工,没有行政命令,但大家一定得吻合上。

    记者: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执行到位,保证经销商的利益?

    杨元庆:关键问题是要有合理的分工和职责定位,彼此间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互补。职责定位主要有两点:一、客户有细分,拿着客户名单由前往后分配,一部分是联想在关注,绝大部分是经销商在关注,这个名单比以往要有几十倍的增长。联想做的只是小部分,除了因为这些客户更愿意与联想直接接触外,更大的目的在于找到直接做客户的规律和经验,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直接营销客户的模式。不能想像一个根本不懂怎么直接做客户的企业能够最终达到更加以客户为导向的目标。我们要拿着客户名单来分配任务,根据客户更喜欢谁、各自能力所在来分配名单。二、联想下到网格的业务员主要是“探矿”,要找到和拿出客户名单,分发给经销商和联想自己。如果大部分“矿”都被竞争对手拿去了,我们要考虑更换业务员。另外的任务就是做品牌、市场推广和店面营销,但店面卖出去的机器是合作伙伴经营的结果,这是一个更清晰的职责分配。

    过去的经销商既要做客户、做市场,还要管应收账和库存,未来我们要考虑在“大联想”体系里,让这些职能有更专业化的发展,更一体化地考虑如何有效加强管理。渠道合作伙伴未来要更好地起到销售的职能,而辅助的、管理起来又有相当难度的职能,我们要减轻他们的负担。如果我们能有这样一个清晰的定位,我们就能很好地解决渠道的担忧。职责要有一定的分工,但他们不必担心,他们一定是联想销售的主力军。

    客户名单由前往后梳理后,市场秩序能得到有效控制,减少过去联想和渠道、渠道和渠道之间的碰撞。我们过去的渠道模式是定单驱动型,哪儿有定单了,可能几家渠道就上了,内耗导致彼此价格打压,最后利润空间受挤压,联想的赢利能力受到影响。

    20年就像一个轮回,联想必须证明一个多年前就已证明过的命题,而这一次,成败还是悬念。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