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丝绸之路的发源地。自秦汉以来,丝绸是我国的主要手工业,它在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商业、对外交流等方面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自公元前2世纪起一直沿袭一千多年,它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敦煌、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于阗(今新疆和田)、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中亚、到达地中海东岸,然后辗转到罗马帝国。汉代,张骞(前114)在汉建元二年(前139)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就携带大量丝绸、织锦作为礼品和商品,到元朔三年(前126)回国,在西域共13年之久。至元狩四年(前119),再度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中亚的经济、文化交流。自张骞打通西域后千余年,大批的中国丝绸皆经此路西运。魏隋之际,有南、北、中三道。入唐后,新增辟两条新支路,称为“碎叶道”和“热海道”。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以宁波、泉州、广州为主要起点,经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至安息或经红海以达开罗,再由此运往叙利亚的泰尔、培卢特等地。当时通过海上丝路往国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等,到国外换取香料、毛织品、象牙等物及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
历史上,潮汕与台湾同位于“海上丝路”黄金航线上。潮汕自秦汉代始就有海上交通的历史。1991年11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潮汕历史文献与文化学术讨论会在汕头大学隆重举行,饶宗颐教授应邀作演讲,他说:“参与潮州瓷器的研究,我认为那是古代潮州历史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有关汉唐中国对外贸易的途径,我曾在拙作《蜀布与cinapatta-论早期中、印、缅之交通》一文中曾有论及,我认为西北新疆一带之交通贸易是通过陆上丝路,南方交广一带,则由海上丝路,故文中专立一章附论《海道之丝路与昆仑舶》。在潮州来说,应该是海上陶瓷之路一重要站。”这里饶教授明确指出古代潮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门户。从2007年5月至2012年在“南澳1号”明代沉船中发掘的文物3万余件,就是最有力的实物例证。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之后,中央,地方各级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几乎是家喻户晓。然而,是谁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却鲜为人知。查考1991年10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的王翔《谁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一文,文中说:“是谁最先提出‘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以往学界多认为,这一名称始见于日本学者三杉隆敏1979年版的《海上的丝绸之路》一书,其后,中国学者方开始视此名。日前,笔者拜访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饶宗颐院士,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回答。”
“饶宗颐说:中国丝绸,自古迄今,闻名海外,故以‘丝路’或‘丝绸之路’,作为中外交通的象征,尤为恰当。‘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古代中国与海外各国互通使节,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中国古籍早有记载,只是并未冠以‘海上丝路’的美称,后人有或称‘香料之路’、‘陶瓷之路’‘白银之路’的。我早在1974年6月的中国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本4分册上,就发表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昆仑舶》的文章,正式提出了‘海上丝路’的名称,比三杉隆敏早了五年。饶先生拿出文章让我观看,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海上丝路’的起因、航线、海舶与外国贾人交易的情形,以及中国丝绸为外人所垂涎的程度。由此,可说饶宗颐先生是‘海上丝路’名称的最早提出者了。”饶教授这个概念一提出,很快得到国内和国际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同和赞扬。因为,它是研究中国海上交通史、进出口贸易史、海外移民史、文化交流史诸多领域的指导思想,现在又被列入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确实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