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股市,除了过山车般大幅震荡,投资者信心降到冰点之外,管理层疲于奔命般地出台救市措施也是一个看点。有的媒体干脆把从6月27日晚间央行祭出“双降”开始,证监会、证券业协会、中国基金业协会、保险机构以及诸多知名私募机构陆续加入救市行列,称之为一场惊心动魄的股市“72小时黄金大救援”。持续的救市虽然迎来了周二的大幅反弹,但反弹仅仅昙花一现,周三大盘重回跌途。很多投资者不免要问,为什么政策救市的效果不理想呢?
首先,从股市运行的规律本身来看,市场的力量、趋势的力量始终起决定作用,外部干预可以影响趋势但很难改变趋势。6月中旬以来,沪指、创业板下跌都在千点以上,究其原因,是市场前期过快上涨的自发调整,是市场自身运行规律的结果,同时也与年中季末流动性波动、投资去杠杆、投资者对市场分歧加大等因素叠加影响有关。如果我们认同下跌是去年以来股市大幅上涨到高位后的自然调整,那调整就有其内在必然性,就是合理的。可能的问题是调整过快过猛过深,这就像前期市场上涨快牛疯牛一样,要让它停下来必须有个过程,不可能出台几项救市措施就可以立竿见影。
其次,从股市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当下跌趋势形成以后,政策救市的效果长期看大多不理想。我们的股市经历了多次政策救市的洗礼,虽然有些短期达到了抑制指数下滑的目的,但长期的趋势大多没有发生改变。如1994年三大政策救市后尽管带来了指数的短期大幅拉升,但随后还是出现长达一年多的大幅下跌,并在1996年1月创了股指512点低位。1999年政策救市发动“5·19”行情,2001年后走了漫漫4年熊市。2002年6月23日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第二天就冲高回落,后面一路下跌。2004年2月出台资本市场“国九条”,短暂上涨之后,一直跌倒998点才止住。2008年4月出台规范大小非减持新规,股市还是熊了好几年,一直到去年才开始有了大的起色。综观历次救市措施,除了1999年的“5·19”行情是股指低位救市效果明显之外,其他救市效果都不理想。我们这次救市虽然措施多、一个接一个密集出台,但因为在大涨后的高位,利好往往成为前期获利盘出逃的契机,救市的效果也就很难显现。
第三,从救市措施本身来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为了短期市场稳定牺牲市场长远发展。这波政策救市,感觉被市场与舆论牵着鼻子走的痕迹非常明显,市场上传闻什么监管理层就去解释什么,很多解释因为与投资者期望不一样,反而变成利空,成效适得其反;还有每逢大跌,当天晚上必然出台利好,形成政策依赖;另外有些救市措施表面上可能对暂时稳定股市有好处,但长期看不一定是好事,如放开券商融资盘130%的强制平仓线,虽然可以缓解融资盘的平仓压力,但带来的可能是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如果该平仓的不去平仓,券商一旦失去安全阀,影响的将会是整个金融市场的诚信与效率。又如很多人建议停发新股,过去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这个措施对市场趋势影响非常有限。严格说这次大跌是人造杠杆牛市的现场风险教育,早来比迟来好,5000点来比8000点来好,也是对经济基本面的适度反映。
最后,从不断出台的救市效果不明显可以得到启示,市场已经转弱,投资者不要去与趋势作对。投资者当务之急是打好两个保卫战:一是利润保卫战,去年以来还是大幅盈利的,赶快择机落袋为安,不要让下跌把前期的利润跌光。二是本金保卫战,对于下跌已经吞噬大部分盈利的投资者而言,保护本金不亏则是头等大事,不要轻意去抢反弹,遇反弹坚决清仓保护本金安全。股市机会很多,只要没亏本,下一波行情来了你照样可以扳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