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最近举行马拉松游泳世界杯赛和市运会,赛事连连。对汕头体育局局长蔡述彪的采访约了再约,终于抓得时间。谈起汕头选手情况,这位当家人不仅深情回忆了胡佳、马琳在汕训练情况,还介绍了即将参加奥运会的其他选手近况。据蔡述彪介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汕头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频频夺奖,截至2007年9月,汕头市共有20人在8个项目上取得71个世界冠军。参加奥运会的有12人,取得3金3银2铜的成绩。谈起未来,蔡述彪局长信心十足:汕头体育的明天更辉煌。
汕头体育后备人才充足
《天下潮商》:已经确定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的潮籍运动员和由潮汕培养出去的运动员有哪些?现在他们情况怎样? 蔡述彪:目前还处于选拔淘汰的过程中,现在只能说谁的可能性最大。目前,汕头运动员参加北京奥运的可能性最大的是马琳,现在世界乒乓球排名中,马琳是排名第一的。 跳水方面,胡佳一年多的伤病,目前他的成绩还在恢复中。明年能不能参加奥运会,还要看看他本人的状态。 女篮宋晓云应该还是会参加的,曲棍球的陈群青参加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大。男子花剑只能两名运动员参加,黄良才介于二三名之间,所以这需要看其他人的情况和他自己的努力。 如果说是潮籍运动员的,据我所知有两个,一个是潮州的林跃,10米跳台,他现在的趋势比较好,他是代表北京队的,机会比较多;还有一个是帆板的姚福文,成绩不错,她是由汕头海门送到深圳队的。 以上都是就目前他们的成绩的一种猜测,真正的名单是在临近北京奥运会才出来的。能够拿到奖牌当然好,可是能参加奥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深情回忆胡佳马琳在汕训练
《天下潮商》:很好奇,胡佳、马琳当时在汕头训练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蔡述彪:如果你们亲眼看到他们平时的训练,更会觉得金牌是多么来之不易啊。胡佳8岁就学跳水,到2004年雅典奥运拿金牌,他23岁,跳了15年,才拿到奥运的金牌。而他还是属于幸运的,不是每个跳水运动员跳了15年的水就能拿到金牌的。 除了每天大量的运动量之外,跳水运动员必须严格的控制身材,体重每增加一斤,在10米台上要做动作就需要耗费很大的能量。2002年,国家队来汕头训练的时候,有次发现胡佳没有来吃饭,我问教练胡佳为什么没来吃饭,他一边偷笑一边说:“他生病了”。后来才了解到其实不是生病,而是为了减体重,也不是说他没吃饭,而是科学的调整食物搭配,就不能大鱼大肉的吃着。 跳水的伤病比较多。我曾经问他们入水的那一刻是闭上眼睛还是睁着眼睛的?他们说一定要睁着眼睛的,这样才能保证入水位置的准确。你想想看,10米高跳下来,入水那一刻对眼睛的冲击力有多大呢?而他们是每跳一次就受一次冲击,这样日复一日的训练着,眼睛就经常会受伤。 乒乓球的训练也是运动量很大的,几乎每天要训练10个小时。除了乒乓球训练,还要体能训练。竞技体育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和科学的大运动量。 他们刚来汕头的时候,才11、12岁,一边学体育技能一边还得上学。汕头乒乓球学校对文化课的学习是寄在普教学校的,实行双学籍制度,我们一直是管训练的。他们每天都是正常上课,训练时间就是下午放学后到夜里这段时间,有时要比赛之前就请假训练。
选材是科学和经验的统一
《天下潮商》:汕头培养这么多的世界冠军,在培养体育人才上,您有什么心得? 蔡述彪:人才的培育有普遍规律,人才的成长没有捷径,没有可以侥幸的东西。人才的培养要有一个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就跳水来说,有三个层次,最基层的是业余训练层次提供苗子,第二层次地市一级专业运动学校的训练,第三层次是向省和国家推荐。 其他项目也大体如此,每个项目都要有相应的业余训练点,要他们不断的选拔人才,每一个项目选才都是最基础性的工作。每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都具有一定的天赋。各个项目的教练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有一些科学要素也有一些传统经验的判断,选材是科学和经验的统一。从体育局来说是建立符合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的体制,推动人才的发展。
企业参与体育超越经济意义
《天下潮商》: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奥运经济中来,其中不乏潮商企业,作为体育局局长,您怎样看待奥运经济? 蔡述彪:在我的理解上,奥运经济有两个概念,从狭义上来说,是承办者直接举办奥运会需要的经费,和通过奥运会获得各种企业各种品牌赞助的收支平衡而言的一种经济概念。 从广义上来说,一个国家不仅仅局限在这个赛事收支平衡点上,而是通过奥运会的举行提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政府市场等方方面面的动员,超越了经济上的意义,产生一种长远的文化心理的影响,这种影响形成一种推动经济发展有形或无形的力量。所以奥运经济不仅超越体育,超越经济,甚至是成为一种综合国力的表现。 北京举办奥运,对整个北京市政设施的推动,对整个与体育有关产业的推动产生出来的经济效益已经非常特殊了,举国上下齐心办奥运,已经变成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民族号召力,振兴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文化力量将会长久的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