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招商引资 >> 正文

汕头华侨试验区聚合效应开始呈现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2015-08-09     浏览:

  • 字体:

7月的汕头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在建的新津河大桥项目仍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施工平台上装卸车进进出出、焊接工人挥汗如雨、卸货工人拿着对讲机高声指挥着塔吊……自5月份新津河大桥主桥成功合龙后,这座贯通着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重大功能板块——东海岸新城的大桥正朝着年底通车的目标阔步迈进。

好消息不断传来。6月下旬在国家发改委官员和欧盟委员会委员的共同见证下,汕头市委副书记孙光辉代表汕头市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签署了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地区结对合作备忘录。汕头成为中欧区域政策合作中国五个试点地区之一,被视为华侨试验区以及汕头市迈向国际化的重要开端。

2014年12月8日,随着华侨试验区正式挂牌,汕头这个曾被恩格斯誉为“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的城市,再一次被推上了改革开放的风口。目前,在华侨试验区范围内注册的企业已有1330家,注册资本总额近130亿元。如同一辆行进中的列车,华侨试验区正承载着社会各界的期盼向前驶去。

南方日报记者陈晨黄学佳实习生韩林莹

“一带一路”的大舞台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成了试验区最权威的功能定位。这意味着,试验区的开发建设,不单是汕头改革发展的新契机、转型升级的新起点,更是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历史使命。

7月22日下午,在位于汕头南滨路中段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工地,数百名工人顶着高温挥汗劳作。眼前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主体建筑已具雏形,中心周边多条配套道路也已陆续建成,在阳光的照耀下,潮博中心雄姿初展,静候着开门迎客的日子。

潮博中心位于南滨新城功能区,是华侨试验区起步区重大项目之一。自去年12月8日华侨试验区挂牌运作以来,起步区中的三大片区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珠港新城、南滨新城齐头并进,一派你争我赶的建设势头。不少国家级重要发展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继落户试验区起步区:由北京潮汕商会、深圳潮汕商会、潮商集团、香港中国商会牵头投资建设的华侨创新产业城落地试验区;试验区已认定73家总部企业,中国航天卫星大厦已落成,国瑞会展酒店、粤东国际金融广场、国际潮商总部大厦及国际珠宝交易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年税收超亿元的中国华能集团燃料有限公司已在试验区注册。

热火的建设势头源于压在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感。2014年9月15日,国务院批复汕头建设华侨试验区时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把试验区建设成为汕头经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成了试验区最权威的功能定位。这意味着,试验区的开发建设,不单是汕头改革发展的新契机、转型升级的新起点,更是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历史使命。

这样的“大舞台”让汕头干部备受鼓舞。汕头市政府副秘书长、华侨试验区党工委书记吴先宏认为,汕头华侨试验区除了肩负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搭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的重大使命外,还将进行经济和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侨务工作模式创新,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对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路。

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侨乡经济”是汕头最大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5000万海外侨胞,潮汕籍侨胞近1500万,人数之巨独占鳌头,成为汕头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段鲜为人知的轶事是,此前为支持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祖籍澄海的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等海内外知名侨领致信国家领导人,表达了广大海外潮籍侨胞期盼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热切心愿。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华侨试验区正像一块充满魅力的磁铁吸引着各路资本,其聚合效应开始呈现,今年1月在香港举行的华侨试验区推介会上,现场签约项目即有64个,累计投资总额达1588亿元。目前,在华侨试验区范围内注册的企业已有1330家,注册资本总额130亿元。

长期关注家乡发展的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陈鸿宇认为,国务院同意建立华侨试验区这样一个国家级经济试验区,说明了中央对汕头发展非常有信心,试验区的设立,给了汕头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个大好机遇。汕头要发展好试验区,必须改革先行,体制创新。

特区“升级版”

华侨试验区将依法全面行使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建设高效率服务的试验区。从今年初开始,华侨试验区创新试行“集中登记,一址多户”,以及企业注册地与经营场所相分离的登记模式,方便在试验区尚未有实体经营场所的投资者前来试验区注册。

6月23日,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城市第一次联合论坛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汕头市委副书记孙光辉在会上发言,介绍了汕头市的人文、自然和投资环境,以及独特的海外潮商现象,重点推介了华侨试验区这一发展战略平台,引起与会者普遍关注。

当日下午,在国家发改委官员和欧盟委员会委员的共同见证下,孙光辉代表汕头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签署了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地区结对合作备忘录。这意味着,双方将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领域进行合作,推动两地企业共同繁荣发展。

怎样把外来的客人留住?随着潜在的外来投资者越来越多,这是摆在华侨试验区面前的一大问题。

在汕头招商管理局局长、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黄育斌看来,需要从市场化、法制化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我们要提供一个法制化的营商环境,不管内资还是外资,通过法律给予同样的保障。利用汕头特区的立法权,通过立法形式将各种规定固化,给予投资者信心,不会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

今年6月29日,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表决通过《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行政管理有关事项的决定》,正式赋予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及其工作机构实施行政管理的法律主体地位。

该决定赋予试验区管委会集中行使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检查等行政管理职权,强调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干预已经转移的行政管理职权,这为强化改革提供了保障。

纵观此决定,其内容上侧重于通过发挥经济特区立法创新权优势,有针对性地为试验区管委会及其工作机构行使有关行政管理职权提供法律支撑,同时为实际运作过程中可能需要实施改革创新措施预留了空间。

黄育斌认为,华侨试验区作为特区的升级版,应该利用立法权更好地发挥优势。“在华侨试验区管理工作上,制定规章制度积极向特区立法角度靠拢。作为政府管理部门,我们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确保不会受到各方面干扰。”

在这样的思路下,华侨试验区将依法全面行使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建设高效率服务的试验区。从今年初开始,华侨试验区创新试行“集中登记,一址多户”,以及企业注册地与经营场所相分离的登记模式,方便在试验区尚未有实体经营场所的投资者前来试验区注册。目前,已有近100家注册企业,涉及跨境金融、电子商务、文化等多个领域。

黄育斌认为,华侨试验区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大载体,“走出去,引进来”必不可少,不仅要同国内企业合作,更多的是和国际企业展开经济文化交流,“在不违反国家方针政策下,通过打造高效、便利的国际化营商环境,让外资能够进来,愿意进来,同时留下来。”

让华侨华人有家的感觉

黄育斌坦言,华侨试验区包容发展,试验区不仅是投资者经营发展的地方,来投资的华侨华人也是试验区的主人翁。“我们要让前来学习、工作和投资的华人华侨有‘家’的感觉,让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试验区无缝对接。”

7月13日下午,泰国工业部次长一行前往华侨试验区参观、座谈,了解试验区规划建设有关情况;7月22日,英菲尼迪集团创投合伙人等一行5人到华侨试验区商谈投资合作事宜……现在的每一天,类似的洽谈在试验区行程中被排满。

华侨试验区挂牌以后,其对华侨华人、尤其是海外潮人的巨大吸引力逐步凸显。不少海外潮商团体近期纷纷抢滩登陆、提前布局,希望能在华侨试验区建设中拔得头筹。

早在去年10月,美国洛杉矶中华总商会主席庄佩源即飞抵汕头,了解汕头市经济发展和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规划建设情况。他表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令汕头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海内外潮人应充分发挥凝聚力,以开放心态接纳不同文化,把潮汕的创业机遇分享到全体海外华人中去。

面对纷至沓来的客人,黄育斌坦言,华侨试验区包容发展,试验区不仅是投资者经营发展的地方,来投资的华侨华人也是试验区的主人翁。“我们要让前来学习、工作和投资的华人华侨有‘家’的感觉,让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试验区无缝对接。”

在陈鸿宇看来,乘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这股东风,汕头理应有这样的“底气”。他表示,站在整个大潮汕的角度,汕头的交通四通八达,包括机场、高铁、深水港等。汕头要发展深水港区,广澳港区和海门港区是汕头港重点发展的两个外海深水港区,这是良好的基础条件。

陈鸿宇认为,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对整个汕头地区资源的整合,“粤东的工业基础和厚实,澄海有玩具,潮阳潮南有纺织服装,潮安枫溪有陶瓷、不锈钢、产品加工,整合产业资源不能只是整合汕头的,要整合大潮汕的产业资源”。

“当然最深度整合是体制机制的对接,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不小。要向珠三角地区学习,需要有领导机构来协调所有需要整合的事项;需要有制度性的安排,协调各个县市的利益关系。构筑几个地级市之间的跨行政区划合作机制,正是汕头华侨试验区的重要试验内容。”

7月7日在首届世界华侨华人工商大会上,黄育斌向参会华商推介试验区,深入分析了试验区“走出去”“引进来”双轨发展对外交流合作的强烈意愿与广阔的投资空间。会后10个国家近50名与会代表计划到汕头实地考察,共商发展大计。

最近,在省金融办的指导支持下,华侨试验区筹建创办广东华侨金融股权交易中心——“华侨板”事项已形成共识,将在9月15日华侨试验区获批一周年时举行首批企业挂牌仪式。

黄育斌说:“粤东地区的发展,好比一堆干柴,只要有火星火苗就能燃烧起来。”

观点

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陈鸿宇:

靠机制创新

让汕头脱胎换骨

关键词华侨

华侨是一座桥梁

华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华侨的概念是可以细分的,由于侨居地域的不同,以前就有“南侨”“美侨”之分;由于侨居时间不同,有时也会有老一辈华侨、新生代华侨之分;也会由于原籍不同,被称为“潮属”“客属”“漳属”华侨。汕头设立全国唯一的“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华侨”概念的内涵应是最广义的,即应是能够凝聚和连接海外所有华侨华人的共同发展平台。

35年前兴办汕头经济特区的初衷,就是试图借助潮籍侨胞的侨资侨力,加快家乡发展。如今,热心的潮籍侨胞在汕头办教育、办医院、做公益事业,这正是乡情亲情的生动体现。

从这个意义上看,最应该珍重的,是华侨华人精神上、文化上的家国情怀。潮汕文化是维系潮籍华侨与潮汕的精神纽带,“汕头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主打“侨”牌,就是因为海外侨胞有共同的文化认同,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海外华侨华人坚实的经济社会网络,推动汕头经济进一步“走出去、引进来”。

关键词合作

华侨试验区不只是汕头的

试验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合作,如果想封闭起来自己搞,总想自己是老特区,试图依靠特区的政策把企业引进来,很难搞得成。汕头历史上的辉煌,特区早期的发展,都是靠合作取得的。

合作要从几个层面上考虑,第一,华侨试验区不只是汕头的,而是整个粤东的,要考虑整个粤东的合作共建;第二,华侨试验区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总部经济,需要拓展发展空间,与周边地域的产业结构形成互补合作态势,这就要集中力量建设物流、港口、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第三,试验区应该面向海西经济区、珠三角、梅州和海外等区域,要和周边融为一体合作发展,才会有前景。

关键词试验

华侨试验区要有机制创新

华侨试验区不叫开发区、不叫高新区、不是产业园区,它和“自贸试验区”一样,都是试验区,它是一块试验田,要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好体制、好经验。

因此,汕头要试验的是新的体制和机制。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想在短时间内靠招商引资让GDP上去,这就有悖于试验区的初衷。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靠创新驱动,真正把粤东打造成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

试验区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要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步步去发展。全方位地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急于求成就会重蹈匆忙争项目、廉价卖地生财的覆辙。因此,华侨试验区要统筹发展,规划先行,打好基础,对未来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要有所选择,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进行谋划。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