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是深圳建市以来单笔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项目于2010年1月在荒地中开工建设,一期项目投资245亿元,2013年开工的二期项目再投资244亿元。5年时间里,华星光电8.5代线也成为全球液晶面板行业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8.5代线。去年华星光电净利润高达24.34亿元人民币,占TCL集团总净利润的57.5%,堪称“利润奶牛”。
谈起华星光电,不得不提TCL集团的掌门人李东生。从2009年华星光电项目建立伊始,李东生就一直兼任华星光电的董事长,到2014年他才卸任这个职位。在这期间,他为华星光电倾入了巨大的心力,亲手将它从幼苗,栽培到开花结果。近日,深圳商报记者专访了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听他讲述华星光电背后的精彩故事。
实业强国华星光电落子深圳
无论是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还是将华星光电项目落子深圳,李东生都是用一种创业者的情怀,希望能做大做强中国制造。华星光电项目的成长壮大,更是倾注了他的实业报国梦。
在李东生的眼中,没有全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就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与日韩企业一较高下。对彩电技术市场转型的决策性误判以及核心技术能力的缺失,是导致TCL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TCL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中国是电视生产销售大国,彩电业务也是TCL规模最大的产业,但是作为彩电核心元器件的面板却一直受制他人之手。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间,液晶面板一直占据中国大宗商品进口的第五位,而显示屏及其模组占彩电行业成本的80%,国内彩电行业长期饱受“缺屏”之苦,只能在仅占20%的成本空间内“刨食”。
彩电产业面临转型,TCL不能忍受这种缺屏之苦,中国也不能忍受彩电产业链的缺屏之痛。2006年李东生向深圳市政府提出在深圳建立首个液晶彩电模组项目的“聚龙计划”。2009年,国务院下发《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调整规划》,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被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选择深圳时,李东生毫不犹豫地说:“只能是深圳。”深圳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生产重镇,手机、电视、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产量居全国之首,产品走俏国际市场。同时,该项目投资巨大,TCL无力独自承担投资,深圳作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项目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
2007年,广东省政府也制定了支持在珠三角地区发展液晶面板产业的政策,对投资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给予10亿元人民币的奖励。“这让我信心大增。”李东生如是表示。但是好事多磨,在接下来的两年中,TCL多方筹措,先后与三星、夏普开展合作,积极推动该项目的落地,但最终落空。
在中国当代企业史上,中国企业几乎从来没有从国际公司那里“买”到过真正的“核心技术”。痛定思痛,李东生决定:TCL自主启动8.5带线液晶面板项目——华星光电。他下决心全力以赴建立起完整的液晶彩电产业链,力图奠定TCL在新一代平板电视的产业优势,并能为中国的彩电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积极作用。
液晶面板制造被认为是技术门槛极高的行业,在彩电产业中领先的日企正是由于缺乏液晶面板生产能力,被韩国企业超越。日本这样以精工著称的国家,索尼、松下这些家电生产巨头企业都缺乏液晶面板的生产能力,以家电制造销售见长的TCL是否有能力完成液晶面板工厂运营,况且是国内最高世代的生产线?而2004年国际并购的后续影响,也让很多人对TCL的这次“赌博”顾虑重重。
面对质疑,李东生和TCL得到了国家部委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鼎力支持,项目被纳入国家平板显示产业规划布局。深圳市政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50%的股本投资;液晶面板技术列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在厂房建设资金上给予支持。
扎根深圳
华星光电创造“深圳速度”
在李东生看来,创业是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TCL创建成世界级的企业。华星光电是助力TCL成为世界级企业的重要一环。
华星光电项目坐落于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新区将华星光电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高度重视,坚持高水平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按期建成投产。新区领导和有关部门定期到现场调研、协调,先后召开现场会、专题协调会100余次,并对项目建设实行周报制、日报制,一周一协调,一天一报告,遇到问题马上解决,及时协调解决了土地整备、场平、资金、水电、配套宿舍建设等重大问题。
在技术层面,李东生和项目组也进行细致的分析:当时全球已经有5条8代线在运营,设备成熟度很高,建厂技术也很成熟。在引进以金旴植为首的技术团队之后,2009年11月15日,华星光电项目正式启动。
17个月建成投产、10个月爬坡达产后,TCL集团宣布,总投资220亿、TCL集团控股的华星光电8.5代线项目,提前实现满产:月产10万片基板,良品率高达95%。李东生和华星光电再次创造了属于“深圳速度”的奇迹。
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项目是深圳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华南地区首个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和我国自主建设的、国内最高世代TFT-LCD生产线之一。该项目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45亿元,注册资本金100亿元。项目设计产能为月加工玻璃基板10万张,年产26英寸至32英寸、46英寸以及55英寸液晶电视模组约1400万块,项目年均产值约168.67亿元人民币。二期项目建成后,每年多提供液晶面板1500多万片,增加产值超过200亿元,同时将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加速集聚,形成一个年产值超过1500亿元的平板显示产业集群。
李东生认为,“华星光电演绎了深圳速度,我们选择在深圳这块土地扎根实业很有意义。”
华星光电
改变世界面板行业格局
成立之初,华星项目曾饱受质疑:一方面,韩国和台湾起步较早,其高世代面板生产线均已进入固定资产折旧摊销的后半程,华星光电何来成本竞争力?另一方面,日本夏普10代线业已开工,华星面临“投产即落后”的反对声。
27个月后,在华星光电供货表上,除TCL外,还有了海信、长虹、康佳、三星等一长串名单。根据DisplaySearch最新报告,2013年,华星光电已取代LGDisplay,一跃成为大陆液晶电视面板第二大供货商。第一是台湾奇美。
“现在我们的品质和韩国企业在同一水平,价格可能还略低一些。”华星光电高级副总裁、入选2011年“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的金盱植甚至判断,未来的液晶面板市场,将是中韩两国分庭抗礼。
现在,即使面对三星、LG及台湾知名企业等强劲对手,华星也显得底气十足。相比多家同行业的巨头企业,目前华星光电已经连续七个季度在各项盈利指标上排名第一。“我们生产的面板不仅供给国内市场,以前依赖的三星、LG等大企业,现都已成为华星的客户。”采访时,李东生介绍,目前华星光电的面板50%内销、50%出口,40%为TCL内部消化,60%被三星、LG、索尼、夏普以及国内的各大品牌厂商采购。产品之所以不会全部自产自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保持行业竞争力,避免失去技术先进性。
TCL多媒体作为电视整机制造商,会与三星、LG等行业内大部分电视整机企业一样采购多家企业的面板,华星光电出产的面板与韩国等国的面板同台竞技,比性能、比价格,更难得的是,华星光电产品综合优良率、利润率等关键性指标领先不少全球同行企业。按照国家相关规划,面板市场的自给率离国家规定的“十二五”期间要达到80%,虽然目前还有一定距离。但李东生认为,有了华星等一批企业的快速发展,未来整个面板行业格局会出现新的变化。
当谈到华星在整个行业的地位时,李东生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华星光电持续产能爬坡,维持满产满销的态势和一线大厂竞争,2013年全年电视面板出货占全球出货量9%,2014年Q3市占份额为10%,行业占有率排名第五;2014年华星光电在中国六大电视机品牌厂采购量中的占比上升到23%,排名行业第一。
以人为本
打造华星光电技术内核
华星光电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自主”二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华星光电一期是迄今为止国内首条完全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团队、自主建设的高世代面板线。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技术人才对华星光电项目成败至关重要。记者注意到,在华星200多人的核心技术团队中,很多高管和技术骨干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华星光电项目启动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两个:资金和技术。李东生在讲到华星光电创立时说,资金问题在深圳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解决。技术方面,一个有相关产业技术和生产经验的队伍是关键所在。李东生认为,华星光电做企业的核心理念是“人”,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靠的是一批优秀的人才。
按照行业内的说法,建设一条液晶面板生产线至少需要200名有经验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当时TCL已经有了一支30多人的基本队伍,其余的人到哪儿去找呢?
时间不等人,尽管队伍还没有完善起来,华星光电项目已经正式启动。
幸运的是,机遇总会眷顾准备充分者。华星光电项目启动筹建的同期,2009年11月份,群创科技宣布与台湾另一家面板企业奇美电子换股合并。此举意味着台湾面板界三足鼎立的局面发生了变化。这一次台湾的产业整合给华星光电项目招聘人员带来了机会:两家大企业合并,多出的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不好安排,华星光电在短时间内招聘了近百人的专业工程师,补足了技术团队的缺失。
好事接二连三而来,台湾技术团队刚刚敲定,金旴植表示愿意加入华星光电。来自韩国的金旴植,是原LG公司副社长,他在LG液晶业务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持了LG从3代线到7.5代线的所有重要液晶生产线规划建设,在行业内工作了近20年。
李东生说,华星是以技术见长的团队,他一贯主张用技术来对话,“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听从经验更丰富的管理者的意见。假设两种意见来自于6代线和8.5代线的管理者,我们更倾向于听那个对8.5代线有经验的。”
分歧比较严重时,华星光电也会同时试用两种方式,以便下次做出更优决策。举例说,在某项技术路线上,A团队青睐于韩国技术,B团队倾向于台湾技术,双方争执不下。“于是,我们决定在不同的产品上推行不同的技术。最终结果是,两种技术综合比较后相差了一个百分点。我们在下一轮的生产上,就会采用更优的那种技术。”
截至2014年9月30日,华星光电共申请中国专利约3276件。这些成绩让李东生引以为豪。他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申请专利数量在广东省排名第三位,成为仅次于中兴、华为的自主研发型企业。而未来,华星申请知识产权的速度还将继续加快。
“我们做企业的核心理念始终是靠人,华星如果没有一批世界级顶尖人才的自主研发团队,光靠先进的设备是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李东生认为,高新科技企业表面看起来技术先进、设备领先,但那些都是“死”东西。目前,华星的每一期项目投资金额庞大,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投资在人才上。
目前,华星光电已经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领跑者,将全面提升中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