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李成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
网络安全对中美关系至关重要
新京报:这是你第一次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有什么期待?
李成:我有很大的期待。互联网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美中关系、美中安全和世界发展举足轻重。如今在乌镇有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年度国际会议,尤其是在网络科技和网络安全日益重要的年代,引人瞩目。
新京报:正如你所说,习近平主席访美时在互联网方面取得积极成果,你如何看待他与中美互联网企业CEO的互动?
李成:习主席与中美互联网公司CEO互动很有针对性。习主席与美国企业家会谈、合影并广为报道,这是一个积极信号,即中国愿意与海外互联网企业进行对话,中国企业也希望更多走出去,外国企业希望能进入中国市场。
新京报:你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提出中美构建新型互联网关系,有分析人士将这种关系定义为“经济热安全冷”,你是否赞同?
李成:经济和安全是互动的,经济合作会带来安全上的一些变化,安全稳定的成果也会促进经济网络合作发展,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不认为会出现“经济合作很热、安全战略很冷”这个局面,这是不符合网络发展规律的。
网络大国间应建立一定的准则和条约
新京报:制约中美在互联网问题上更进一步合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李成:网络安全对中国很重要,对美国民众同样至关重要。因为它牵涉到实体安全、金融安全、隐私权、通讯开放等等。很遗憾,在过去几年中,美国媒体一直认为中国是对美国造成威胁的罪魁祸首,这是有失公平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中国一些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是不够的。对于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已经做出积极措施,习主席访美时提出愿意在这个问题上与美国合作,这是很好的迹象。
另外,对于网络安全,我们目前没有很好的途径来确保其有效性。因为在一定意义上,网络安全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发起网络进攻的人优势非常明显,只需用一台电脑这样的设备,就可以将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或其他要害部门摧毁,我们却没有很有效的防范措施。因此,构建网络安全,首先网络大国之间要建立一定的准则和条约,科技上也要寻求有效保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
新京报:中美已经就网络犯罪问题展开对话,此次会议应如何推动这种趋势?
李成:明年6月,中美官方还会在北京就互联网问题举行会谈。中美双方现在更加有了紧迫感,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有更多互动和突破性进展。但现在更多是防止网络犯罪层面上的,还需要将其他方面包括进来。
短时间内,大家可能对安全还比较谨慎,希望通过经济先打开一个缺口。这是有可能的。但我们需要知道,无论对中国还是美国来说,最关注的还是安全问题,没有安全,哪来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我希望无论中美还是其他国家政府,不只是无为、担忧或恐惧,而要更多采取积极措施。
中国网购发展速度令人惊讶
新京报:网络安全是美国智库的热门研究话题吗?
李成:美国各个主要智库都会关注这个问题,但真正意义上比较扎实的研究还并不是很多。硅谷比较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企业之间就技术问题上的研究很多,但并不一定公开发表,因为很多问题过于技术性,同时也并没有政治和宏观政策上的导向因素。在这个问题上,学界、商业界、企业界之间的互动刚开始,但很多资源会随之而来,因为这个问题经济和战略意义都很大,有财力就会驱动一些学者向这方面发展,但需要一些时间。
布鲁金斯学会是比较早开始研究网络安全问题的。我有两个同事从2012年就开始研究网络安全和美中关系。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和21世纪安全项目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在网络安全这个问题上,智库更多的是对制定政策给予咨询。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不断进行研究和沟通。沟通并非关起门来,而是更多地去了解其他国家如何探讨这个问题,例如,中国民众、知识界、思想库、决策和政府部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新京报:中国互联网企业在迅速崛起,但有声音担忧会发生“泡沫”,你怎么看?在互联网经济方面,你认为中国应向美国借鉴什么?
李成:我不太同意互联网经济将会有新一轮泡沫这个说法。任何行业都会有大浪淘沙的过程,这很正常,这与房地产和股票泡沫是不一样的,互联网经济有很多是由科技和人的行为模式变化驱动的。
关于互联网经济,最初是美国起到领先作用,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商业模式变化很快,例如网络销售量令世人惊讶。但整个科技发展中,在新产品发展中,美国IT企业还是有很多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在科技创新方面美国是领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