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民营企业应把握人口城镇化、经济服务化、发展绿色化、产业高端化、企业信息化、经营国际化等六大发展机遇。经济转型需要提振企业家精神,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企业家精神之灵魂的“创新精神”。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培育发展新动力、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等多方面建议,这对促进民营经济的转型发展极具重要意义。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就“十三五”规划建议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等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
“十三五”时期民营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结合“十三五”规划建议,您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面临哪些新机遇?
辜胜阻:“十三五”时期,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主要将面临六大机遇:第一是人口的城镇化,创造出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投资空间,加速消费升级。201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5.9%,预计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0%和45%左右。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将增加2个百分点。从参与PPP模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办民营医院与民办学校,到发展文化、娱乐、金融等产业,都是人口城镇化为民营企业带来的重要机遇。
第二是经济的服务化。目前服务业在GDP中的权重已经超过了制造业,将会成为新一轮稳增长的重要引擎。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我国服务业占比将大幅上升,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应努力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关注养老、医疗、卫生、旅游、文化、物流、互联网相关产业等领域的新发展、新动态。
第三是发展的绿色化,为低碳、循环和环保产业提供很好的投资机会。绿色经济发展将带动数以几万亿元的“治大气”、“治水”、“治土”的投资,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第四是产业的高端化,通过转变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益,产业不断从低端走向中高端。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是创新,要通过创新使我国企业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低端走向中高端,这涉及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这既是严峻挑战,也是倒逼企业转型的重要机遇。
第五是企业的信息化,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商机。信息化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看:一是产业的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二是信息产业化。互联网将改变城市、企业、金融等诸多领域。目前,智慧城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将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第六是经营的国际化,要把眼光投向海外投资,寻找更多盈利机会。实现从产品国际化走向企业国际化,从商品输出大国走向资本输出大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所有”,从出口导向转向投资立国,从大多数产品贴牌生产转向品牌创新,从低层次国际分工战略走向高层次国际运营战略,从世界工厂“打工者”向全球资源“整合者”转变。此外,当前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正在形成,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财税金融领域改革等改革红利逐渐释放,也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非公经济在理论认识上经历了多次大飞跃。从1978年以前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1982年“十二大”报告提出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1997年的“十五大”把非公经济定义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到平等享受“国民待遇”的市场主体。2002年“十六大”、2007年“十七大”以及2012年的“十八大”都提出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和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推行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等措施,都会给民间资本带来巨大商机。
中国经济时报:机遇之外,在您看来,“十三五”期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会遇到哪些挑战和发展瓶颈?
辜胜阻: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面临“制造业去产能化,金融去杠杆化,房地产去库存化,股市进入深度调整、去泡沫化,环境去污染化”五个方面的“阵痛”。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民营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融资贵、用工难、费税重、成本高和利润薄等五大困境,特别是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
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源在于金融资源的错配。一方面,钱多,大量流动性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融资困局,产业面临空心化的潜在风险。
经济转型亟须提振企业家精神
中国经济时报:“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等改革举措,这对于提振我国企业家精神,促进非公经济转型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辜胜阻:经济转型需要提振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家精神,“创新是灵魂,冒险是天性,执着是本色,诚信是基石。”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企业家精神之灵魂的“创新精神”。当前企业有三条路可以走:向上走,创新转型;向外走,海外拓展;如不能向上走、向外走,就逆水行舟,只能向下走,残酷地被淘汰。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依靠创新转型。在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人才激励重于技术开发,营造环境重于集聚要素,作为创新“软件”的创新创业文化重于设备厂房“硬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意志”一定要变为“企业行为”,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要激发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行政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增长。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这种增长方式适应了经济起飞的客观需求,保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晰、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等问题。其中行政审批过多、过细、过严的问题尤为突出,严重抑制了市场经济主体的创新积极性。
此次“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减少行政审批、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善对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保护等改革举措,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重新塑造政府与市场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提升民间投资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提振企业家精神、促进非公经济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时报:“十三五”时期,企业应如何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辜胜阻:“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企业应抓住五大发展理念带来的新机遇,从6个方面求“变”,即,变新,提升创新能力;变快,提高周转效率;变优,优化组织管理;变精,聚焦精品、精细;变长,延伸产业链;变绿,创造环保价值。其中,提升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企业在创新方面面临四大问题:一是动力不足,不想创新;二是风险太大,不敢创新;三是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四是融资太难,不能创新。但是,企业必须认识到,创新面临高风险,但不去尝试、不坚持创新,企业就会逐渐失去竞争力,风险将会更高。“十三五”规划建议还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应充分抓住这次机遇,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创新能力,让创新引领企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