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近日在接受专访时表达了一个强烈愿望:希望有关部门能在潮州成立粤东考古与古文献研究中心,因为近年粤东考古有重大发现,接连出土牙璋和古窑群。
潮州地区已发现三件牙璋
饶宗颐说,19世纪30年代,中原地区和四川出土了一些立刀类玉石器,其形状特别,推断为曾装在木柄上使用,学者们最初为其定名为“刀形端刃玉器”。后经半个多世纪的讨论与认识,考古学家把这类玉石器命名为“牙璋”。
1990年,香港南丫岛大湾遗址一个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牙璋,顷刻引起国内外学者注意,加上之前在陕西神木和四川广汉三星堆征集及出土所得的两批牙璋,从而牵起一股“牙璋热”,众多学者纷纷讨论和研究起牙璋的起源、用途、分布和流传等问题。此外,学者们也关注到牙璋的分布和流传。目前,在中国的陕西、山东、四川、福建、广东、香港等省区以及越南北部等20多处地点都发现有牙璋。
饶宗颐还告知,揭阳市的仙桥镇曾出土两件属于浮宾文化(1974年,在饶平浮宾镇的21座古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商周时期的器物。考古部门将同类型的文化状态命名“浮宾文化”)的石璋,加上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藏的一件,潮州地区共发现三件牙璋,其形制与中原商周时期的牙璋和四川三星堆出土的牙璋相仿。沿海的香港南丫岛,是中国境内发现牙璋最南边的地点,年代约在夏商之间。而越南现今共发现10件牙璋,均属于青铜器时代,估计来自四川。
牙璋之路是文化传播之路
思路清晰的饶宗颐侃侃而谈。他说,根据现今已发现牙璋的地点,有学者提出“牙璋之路”之说,即牙璋从黄河流域流传到南海之滨的路线,而这条路线岭南地区起点便是粤东的揭阳。经过增城红花林、东莞村头,到达香港大湾,有可能远至越南北部。这条路线,显示了中原商周文化向南的扩张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表明潮州是岭南地区接受中原文化的“要冲”。
根据文献记载,闽粤地区是古代越族的聚居地。古代越族以族群形式散居,每个小地区的越族各成一体,故称“百越”。
近年,在印度北部地区也发现了“百越文化”的双肩石斧、有段石锛。饶宗颐认为,这说明“百越文化”自中国东南沿海、西南地区至东南亚、南亚北部皆有分布。而粤东向西走至西南地区,正好形成一个横向轴心。向北,溯至长江流域;向南,扩至东南亚及南亚。粤东因此成为“百越文化”研究的重要地点。
揭阳或是汉初南海国遗址
饶宗颐认为,西汉初年,在粤地建立了南越、东越、闽越等王国;南越在今广州,东越和闽越在粤东。有的王国由中央派官员治理;有的则由当地的越族首领管理,但臣服于中央。饶宗颐曾查阅文献,认为揭阳应为“汉初南海国(汉时建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后因谋反被汉王朝剿灭。存在37年)的古城遗址所在”。这有待日后考古工作证实。
史前时期,粤东便是文化传播的扼要之地,它不断接受沿海南下的中原和外族文化,创造出属于“百越”的独特文化。商周时间,粤东更可能是中原王朝的一个方国或独立王国。至秦汉,岭南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粤东地区被分封为“闽越”和“东越”等王国。饶宗颐强调,总而言之,粤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交汇之地,也是王者林立和必争之地。
挖掘东越王墓需有力支持
饶宗颐十分高兴地说,近年在揭阳虎头埔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18座烧制陶器的古窑、6座烧灰坑和1座房屋。他再三强调,古窑群遗址极其重要,它标志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粤东地区已经有很高的科技和工业文明,能建完整而先进的烧陶窑群,能烧制超出自己所需的大量陶器。
饶宗颐以肯定的语气说,揭阳虎头埔古窑群说明新石器时代粤东的文明程度已经相当高了。结合潮汕地区以前曾发现的牙璋和青铜器来看,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粤东或潮汕地区的文明应已具备了与中原文明接轨的特征。在揭阳的地下,可能会挖掘出不亚于广州南越王墓这样规模的“东越王墓”或“闽越王墓”,但这需要庞大的资金和有力的组织机构。因此,他已向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建议,与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和潮汕地区的机构合作,在潮州成立一个粤东考古与古文献研究中心,它将是一个以发掘和研究揭阳和整个潮汕地区以至于整个粤东的上古文明及其扩散关系为主要学术方向的研究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