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地产风云 >> 正文

港珠澳大桥东西人工岛:海上“巨轮”遥相对开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2016-05-24     浏览:

  • 字体: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西人工岛设计效果图(双岛鸟瞰)。

仿佛珠江门户的两只护院石狮,又如伶仃洋上两艘相向而行的巨轮,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西两座人工岛气势非凡。

近日,历经两年多的设计工作,东西人工岛岛上建筑设计方案通过了大型设计专家审查。这意味着,岛上建筑将可进入施工阶段。

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该方案设计单位中交四航院,揭开人工岛岛上建筑的“神秘面纱”。

功能定位:

东岛集交通观光于一体,西岛主要养护办公

根据方案,两座人工岛岛上建筑总体形态趋同,均包含主体建筑、广场、环岛公路等,但两座岛功能定位不同:东岛拟建设集交通、管理、服务、救援和观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运营中心,且开放游客观景揽胜功能;西岛的功能以桥梁的养护服务及办公为主。

东人工岛向东,毗邻香港大屿山及香港国际机场,在大屿山葱葱山景的衬托下,可近距离观赏或冲天或滑翔的航班景象;向南,是浩瀚无边的大海,该区域是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能偶见白海豚的嬉戏、浮沉景象;向西,距离6公里左右为其“孪生兄弟”——西人工岛,相视守护。而在两岛之间,来往穿梭的航海巨轮、云蒸霞蔚的海浪拍岸景象,配以北边的珠海高楼林立的城市风景,将组成一幅浩瀚的海上图景。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人工岛设计效果图(日景)。

设计理念:

“海上大邮轮”+地域文化

本次设计方案立意鲜明,两岛建筑以船型姿态遥相对开,以彰显时代感、气魄感的海上大邮轮形象为总体形态控制,再于细部注入传承港、珠、澳地域交融性文化特色的符号与片段,使建筑成为既立足于当代,又延续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

港珠澳大桥是三地走向融合的新载体,设计团队对三地文化进行了仔细分析、比对后,发现了“柱廊、骑楼”这一反映历史资产的绝佳设计素材。港珠澳三地同处南海之滨,近代史上较早接触西方文化,在过去两个世纪的历史洗礼中,大量欧式建筑在三地涌现,其中最突出的是与商贸紧密结合的商铺建筑:“柱廊”街,它是南洋文化的重要的历史体现。

“‘柱廊’符号标明了港珠澳大桥在当地的身份认同,抵触着广谱城市的疏离感。”该设计方案主要负责人、中交四航院副总建筑师冯颖慧说,把“柱廊”的符号运用于船型建筑外走道的内侧,隐约地体现了三地建筑文化的沉淀,却又不失明快利落的表达现代建筑形象,形成通透连贯的对外观景面,拥有全面且无遮挡的观景视域。

创新突破:

国内最大的清水混凝土建筑

岛上建筑中最值得人称道的创新,在于清水混凝土的运用。清水混凝土不同于普通混凝土,其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无碰损和污染,施工时一次浇注成型,不做任何外装饰,显得天然、庄重。

冯颖慧介绍,东西人工岛的岛上建筑将引入德国PERI公司最新的清水混凝土工艺,建成国内最大的清水混凝土建筑。

之所以选择清水混凝土,原因众多。从自然条件上看,人工岛处于大海中央,高风压、高盐雾、高湿度,任何外装饰都容易脱落;从成本控制上看,清水混凝土省去了外部装饰,可节约资金;从建筑风格上看,结合“骑楼、柱廊”文化特色,岛上建筑并不追求外表的奢华,而是强调低调、内敛、含蓄,清水混凝土“素面朝天”,有朴实无华、自然沉稳的外观韵味,与生俱来的厚重与清雅是一些现代建筑材料无法效仿和媲美的。

功能简介:

两大人工岛衔接桥梁和海底隧道

大桥主体工程隧道的东、西两端各设置一个海中人工岛,选定在珠江口的伶仃洋之上,以衔接桥梁和海底隧道。东人工岛东边缘距粤港分界线约150米,西人工岛东边缘距伶仃西航道约1800米,两人工岛最近边缘间距约5250米。两座人工岛设计形状均为蚝贝型,从人工岛挡浪墙外边线计算,东岛岛长约625米,横向最宽处约215米,施工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西岛岛长为625米,最宽处190米,面积9.8万平方米。

两岛的岛上建筑形态也基本相同,东岛主体建筑高4层,西岛主体建筑高3层,两岛主体建筑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