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古松与金山摩岩石刻屹立于城北韩江之滨,高约四十余米,状如覆釜,为潮州古城后枕,与西面的葫芦山,东面的笔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
金山古松是潮州八景之一,原名马丘松翠。因南宋景炎三年间(1278年)摧锋寨正将马发,率领潮州人民奋起抗击元兵侵潮,后元将收买南门巡检黄虎子为内应,攻陷潮州城,马发“收残卒百余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为,令妻子自缢而死,发自鸠”,满门殉节,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过程中几遭杀尽。后人为纪念马发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筑马发墓,墓碑书“宋摧锋寨马公阖宅全节墓”。并植苍松翠柏,以喻高风亮节。原松柏已苍老,现代之以两株参天古榕,也有人称之为“金山古榕”。清代爱国诗人丘逢甲曾游金山,于金山一小亭题下一联:“凭栏望韩夫子词,如此江山,独让前贤留姓氏?把酒吊马将军墓,奈何大地,竟将残局付英雄”。明嘉靖十三年(1537年),潮人追奉马发为“金山圣王”,并于金山巷口建“忠节坊”。坊几经修复至今尚在,是府城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牌坊。
金山摩石刻于一九八四年文物普查时仅存三十题,虽然如此,但其内容之丰富,历史价值之高仍不可低估。这些石刻中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题刻,有宋大中祥符间知军州事王汉辟金山的《金城山记》,有至和年间的《郑伸筑城记》,有元王用文平息兵乱的《阳兵乱》等重要纪事题刻,此外还有朱熹笔迹“拙窝”及元代“清晖同趣”、明代“凤台壁立”等风景题词、科举题名和题诗石刻,金山摩岩石刻既是潮州历史的珍贵资料,也是金山景区的书法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