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香港青年和专业人士,深入内地贫困山区,以默默耕耘的义工精神,在十年间搭建了40余座便桥。这些桥不仅连接河流两岸,更沟通香港与内地民众的心灵,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无止桥”。新华社记者日前专访了香港无止桥慈善基金创办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纪文凤,听她讲述无止桥的故事。
2006年,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教授吴恩融在甘肃省会宁县毛寺村援建的一座桥获奖,纪文凤应邀出席颁奖新闻发布会。闲谈间,纪文凤问道,为边远地区建桥的理念这么好,但一座座桥去筹款建造太慢了,为何不成立慈善基金会,持续建设,长远发展?
“吴教授谦称自己是书生,不懂与人交际,问我可以帮忙么?我立刻就答应了。”纪文凤说,其实那一刻自己并没有把握,也不知道钱从哪里来,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然毅然承诺了,就努力去尝试。
2007年,无止桥慈善基金正式成立。募款、招人、与国家有关部门商谈、推广活动……这些繁琐的工作,纪文凤亲力亲为。幸运的是,她很快集合了来自内地与香港的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有的是建筑师,有的是公务员,还有的从事金融工作,但大家都抱着义工精神投入到无止桥的工作中。
“我们要建的桥不仅是点对点的人行便桥,更是人对人的心桥。”纪文凤说,200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但她发现还是有不少香港市民对内地缺乏了解,拉近民众的心理距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年,内地在经济方面飞跃发展,但香港一些人却不断挑拨民众感情,在国家认同等问题上制造混乱,这让她很忧心。
“跟不少香港人一样,我对回归原先也有些害怕。”为了一探究竟,纪文凤于1992年到内地开设广告公司,亲自体验内地的社会和工作环境。度过最初的适应期后,公司很快成长起来。这段经历加深了她对内地的了解,也让她相信,创造机会让香港与内地青年一起工作,是增进彼此了解的最佳途径。
无止桥并不仅仅是募集善款,还征集学生亲自动手建桥。纪文凤递给记者一份修桥计划书,上面的调研详细而深入:农村的路况、河流的水文、村民的需求、修桥的预算、施工的材料等,每一个项目都有具体的测算数据和实地拍摄的图片。计划书报请基金会审核通过后才能得到拨款。
纪文凤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回忆无止桥对香港青年的影响:“我回想起在山区里,8月是学校放暑假的日子,我们住在一所残旧的小学里,晚上要在课室席地而睡。白天,清华建筑系的同学到工地建桥,港大学生则负责后勤和筹备开幕典礼,他们先召集村里几十名留守儿童来上课,教他们清洁和环保。”
“作为旁观者,我惊讶于这些平时‘娇生惯养’的大学生,竟然可以顺其自然,去适应环境,还用爱心去教导小朋友!”纪文凤感慨地说。
十年来,无止桥留下的珍贵瞬间和心灵财富还有许多。
2011年,适逢香港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百年校庆,基金决定在云南丽江永胜山区,由两校学生合建一座无止桥。在庆功宴上,几个港大的女生依依不舍,抱头大哭。她们说不是伤心,而是太感动了。
两地同学在山区往返多次实地调研,流着汗水将一座桥从无到有架设起来。当听到一声“桥开通啦”,从前被河水阻隔在两岸的小朋友迫不及待一拥而上,兴奋地在桥上奔跑跳跃。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几位港大女同学连日来的辛劳一扫而光,她们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在云南昭通,一湾河水将偏僻的小村与对岸隔开。无止桥落成之后,村民们开心地说,去对面山上医院的路程从三小时缩短为一小时,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在落成仪式上,村里一位老奶奶挽着一篮子煮熟的鸡蛋,执意要塞给纪文凤。盛情难却之下,她吃了两个。晚上她才知道,一篮子鸡蛋几乎相当于老奶奶一个月柴米油盐的花费。这份真挚的感情让纪文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我们做这件事不为名利,但这份经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我常跟同学们讲,大学四年一定要做一件比较‘傻’的事情,不要计较回报,要用真诚、真心去做事情,这是来自远方的呼唤。”纪文凤说。
截至2017年初,无止桥慈善基金已在内地完成近60个项目,包括分布在甘肃、云南、宁夏、重庆、四川、山西、安徽等7个省区市的45座无止桥,以及多个村民中心和绿色民居;超过60000名贫困地区的村民改善了交通状况和生存环境。
十年来,来自香港、内地和海外25所不同院校的逾3000名学生志愿者参与了活动。
不少香港同学告诉纪文凤,他们从修桥活动中学会了反思人生、珍惜幸福。在纪文凤心中,搭桥就是要找机会让香港青年来内地看个究竟。
“在活动中,我们从不刻意向学生们灌输什么大道理,就是让他们亲眼看看大西北的黄土地,看看西南山区老百姓的生活,从胼手胝足的劳动中亲身感受内地人民的善良淳朴。”纪文凤说,这是最好的国情教育。
展望未来,纪文凤还有更宏大的梦:无止桥的服务范围,将扩展到公共卫生、社区发展、文化保育和城乡调研,坚守“以人为本”本位,实行“引智入乡”,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就像无止桥这个名字一样,修桥的人生道路永无止境。”纪文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