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实体经济领域的民营企业,如何与国家战略相呼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宜华集团董事局主席刘绍喜认为,必须向内挖潜,持续释放创新驱动、开放带动的叠加效应,才能迎来民营企业发展的艳阳天。
“振兴实体经济,既要从我们企业内部想办法,以创新引领企业提质增效升级;另一方面,还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持续挖掘制度变革的内在潜力,进一步释放简政放权的改革红利。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使振兴实体经济收到更加明显的实效。”3月6日,刘绍喜对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表示。
立足创新驱动,实现裂变式战略转型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带来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要素驱动红利衰减、投资驱动难以为继等问题,传统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已是势在必行。刘绍喜认为,传统产业中的民营企业,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必须立足创新驱动,闯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
创新驱动,也正是宜华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利器。这两年里,宜华集团迎来了自身裂变式的战略转型,实现了经营实体向新业态、新模式的转变。
经过一系列布局,宜华木业成功转型为“宜华生活”,以“实业+互联网”模式,率先在国内家居行业构建起“Y+生态系统”,成功实现从传统家居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为住居生活一体化服务商。
短短两年间,宜华泛家居生态就集纳12家成员企业,形成“电商、设计、装修、工装、金融、定制、线下、智能”等八大入口。拥有美乐乐、爱福窝、有住网、海尔家居、金融湾,联手日日顺打造沃棣家居定制平台、收购有40多年历史的新加坡上市公司华达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入股国内变形家具第一品牌多维尚书家居、专业除甲醛的台湾健康家、互联网儿童家居创想家,为消费者提供泛家居一体化家居产品和服务。
此外,宜华地产也成功转型为“宜华健康”,成为一家全新的医疗健康领域的上市公司。过去两年,宜华健康在医疗大健康领域全面发力,投资并购了管理120多家医院后勤服务的广东众安康后勤集团公司,在肿瘤伽马刀领域独占鳌头的达孜赛勒康医疗投资管理公司,收购中国养老标杆企业“亲和源”,专业生产移动医疗设备及慢病管理的爱奥乐医疗器械公司,投资全国第一家网络医院平台深圳友德医科技公司、天津市上线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通过布局医疗后勤、医疗工程、医院管理、肿瘤治疗中心、医疗器械和设备、高端养老和护理、网络医院、医药管理8大领域,宜华健康的全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全面开启了大健康领域的转型之路。
刘绍喜还透露,今年宜华计划投资70多亿元,在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兴建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临床科研为一体的高端综合医院“汕头宜华华侨医院”,打造一个省内规模最大、国内最先进的国际级医疗及康复养老总部企业“宜华健康医养产业园”,项目将于3月28日宜华集团创立30周年庆典上启动奠基。
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技术等资源要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其实,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越来越考验企业能力。
“我们企业必须更加有效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技术、管理、标准等资源要素,加快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刘绍喜说。
刘绍喜还认为,中国企业有责任也有能力发挥中国力量,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主动“走出去”,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和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打造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实际上,这些年来宜华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先后在海外35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商标,以自有品牌出口和销售。先后在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全资子公司及办事机构,拓展海外投资渠道。其中,在美国各州设立经销网点2000多个,宜华生活美国子公司“宜华木业(美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企业在美国洛杉矶地区最大的投资项目。
此外,宜华还成功进军非洲,投资开发加蓬35万公顷森林资源。去年12月9日,竞选连任后首次国事访问即来到中国的加蓬共和国总统阿里路邦戈路翁丁巴,还专程来到广东汕头考察宜华集团总部。
对内创新驱动,对外积极走出去。全新布局为宜华集团带来了发展的裂变。2016年宜华集团实现产值400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上缴税收15亿元。可以说,宜华已成为一家有200多家国内企业和境外办事机构的跨国企业集团。
宜华的成功转型给国内众多实体企业起到示范作用,只要加强创新、优化管理、整合资源,传统产业的民企同样可以焕发生机。
心系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刘绍喜认为,振兴实体经济,对企业而言,就是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对政府而言,则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持续挖掘制度变革的内在潜力。
在这次全国人大会议上,刘绍喜就建议,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让简政放权的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眼下要抓紧建立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切实减少涉企收费自由裁量权,确保相关举措落地生根,多措并举为实体经济减负。
“只有企业政府‘双管齐下’,才能使振兴实体经济收到更加明显的实效。供给侧改革,创新是核心,新兴产业是落脚点,实业是主体。只有抓住了国家结构性调整的机遇,加大模式创新、技术更新与改造力度,才实现了新的发展。”刘绍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