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工夫茶 >> 正文

紫砂壶与工夫茶

    来源:     作者:     2014-09-13     浏览:

  • 字体:

    在中国茶文化史中,明朝人对茶的泡饮有两大发明。一是改唐宋的煎煮末茶为瀹饮条形散茶,此法被当朝人自诩为“开千古饮茶之宗”(《万历野获编》)。一是创制紫砂壶作为饮茶工具。不期这两大发明都为潮州人所接受,于是,潮州工夫茶便顺应时代潮流产生了。

  紫砂壶是工夫茶具的主角,而这种泡茶用的紫砂壶,最初在江苏宜兴创制。明朝正德年间,供春侍候他的主人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偷闲向寺僧学得制作紫砂壶技术。供春传人时大彬因与文人陈继儒交往,陈继儒劝时大彬制作小壶,紫砂小茶壶投合文人墨客品茶趣味,便十分流行。其后另一制小壶名家惠孟臣所制茶壶最符合潮州工夫茶审美标准,深受潮人青睐。

  1975年在广东陆丰县明末清初的黄廷霖墓中,曾出土了一件惠孟臣手制的紫砂壶,可见在惠孟臣身后不久,所制小茶壶已经来到岭南。清初诗人陈恭尹的《咏潮州茶具》诗:“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已见当时潮州工夫茶具崇尚小巧精致,可以在出门时随身携带。清乾隆年间俞蛟在其所著《梦厂杂记》中对工夫茶罐的描述:“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潮州春思》中咏及工夫茶,也明确写到紫砂壶:“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鹪咀,来试湖山处女泉。”台湾连横在论工夫茶时也说:“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可见自明末清初至现代约三百年间,冲泡工夫茶的茶壶都用紫砂壶,紫砂茶壶“孟臣罐”(后来有部分是本地仿制,也有写“铁画轩”、“秋圃”等)在潮州工夫茶中一直是扮演重要的角色。

  潮人喜欢用紫砂壶泡茶原因,缘于紫砂壶质地致密细腻,即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细孔,能吸附茶汁,蕴蓄香味。泡茶不走味,茶汤不变色,暑天不易馊。传热缓慢,保温性好。潮人选用紫砂壶还有许多讲究,罐要小巧精美,罐盖伸入罐内部分要长,使香气不外溢。好的紫砂壶要“三山齐”,把罐去盖后倒放在桌面上,出茶的罐咀,冲水的罐口和罐柄三个部分能成一直线,贴紧桌面,俗称“三山齐”。壶宜浅,浅能酿味留香,不蓄水(蓄水则茶涩)。泡茶的紫砂壶使用时间愈长,越发光泽美观,更为珍贵。

  现在冲泡工夫茶,有些人常以盖瓯代替紫砂壶,取其纳茶容易出水快特点。但冲泡出来的茶香就不能与用紫砂壶相比。盖瓯是清代官宦之家待客人手一盏之器,原非工夫茶具。最早写作《潮州茶经》的翁辉东先生认为“瓯口阔不能留香”,“权宜为之,不视为常规也。”潮剧界前辈张华云先生在论工夫茶道时也说用盖瓯“就不那么地道了,因工夫茶有个要点是热,而盖瓯较易散热也。”文史专家曾楚楠先生也在《潮州工夫茶》一书中说:“(盖瓯)不能像冲罐那样在冲入沸水以后再在外面‘淋罐’追热,因而冲沏出来的茶汤,其色、香、味又确实比用冲罐的逊色。”

  从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上看,紫砂壶在工夫茶中有不可代替的位置,潮州工夫茶原有其雅致的一面,紫砂壶经过历代文人的品赏,文化内涵丰富,如果在工夫茶具中保留用紫砂壶,不但很传统,而且可提升潮州工夫茶的文化品位,何乐而不为。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汕商人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