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源远流长,以传统技术传承为核心,既包含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总结,也包含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认知和疾病诊疗规律及其诊疗技术的把握,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仍然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16年6月2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联等15个部门发布《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在贫困地区优先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人员配备。”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药具有“简、便、廉、验”等优势,在基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发挥好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能有效减轻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看病就医负担。
“要积极提升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扶贫的服务能力。”卢传坚坦言,中医药因其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越来越被百姓所信任和接受。
中医提出的“治未病”的思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又可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中药毒副作用小,并对许多疑难病、慢性病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应该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相结合,助力脱贫,让贫困地区能够得到更好的健康保障,有效缓解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根据体质的不同,用茶饮、膏方、汤药、食材,以药食同源的理念,指导人们健康生活。”卢传坚说,中医从古至今有很系统的养生理论体系,当今社会也需要有好的渠道正规地传播养生文化,不管是什么群体和年龄阶段,都可以应用。因此,提高贫困人群健康素养很重要。
此外,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的保障,在帮扶体系建设上,要建立并完善基层骨干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中医师骨干队伍,提升中医药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