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崛起 揭阳力拔发展头筹——访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著名区域经济专家陈鸿宇
陈鸿宇: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经济学教授、新华社经济分析师。
兼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教授
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县域经济研究和发展促进会会长等。
揭阳,曾经的偏粤东一隅的不发达城市,2006年广东省召开粤东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正以超常的发展速度迅速崛起。今年,《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纲要》和《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相继出台,如何融入这两大经济区将决定揭阳未来新的发展空间,为此,《天下潮商》记者专访了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著名区域经济专家陈鸿宇。
《天下潮商》:你曾经说过,粤东可以把东西两边的珠三角与海峡西岸和长三角对接,构成非常漂亮的1000多公里的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带,堪与美国东部北至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的都市带相媲美。现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已先后出台,在你看来,粤东在未来的东南沿海经济带中将面临怎样的机遇?
陈鸿宇:通常一个国家或较大区域内城市化的发展轨迹是:城镇和城市的产生——城市集群形成——大都市区形成,最后发展为大都市连绵带。在区域核心区工业化的起步期和起飞期,区域的核心区会大规模的吸聚边缘地带(经济腹地)的各种资源要素,核心区迅速膨胀。而在区域核心区工业化的成熟期,核心区因为边际成本的提高,产业和人口要素就开始向边缘区扩散,新的较小的经济中心也开始形成。当边缘区的“新核心区”发展得足够多和足够强,整个区域就形成“多核心区”的格局,资源要素全方位流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就由原来内敛的粗放发展模式,转型为外扩的主要依靠区域内外的资源协调和整合来促进增长。因此,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大都市区、大都市连绵带发育成长的动力。
这里所说的区域,不是指一个行政区划,而是指经济区域。中国东南沿海岸线分属于不同省、市,但区域内外的经济联系是不受到行政区划限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要求就是打破行政边界,实现资源要素和产业的整合。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的区域合作,从打造环渤海经济圈,到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环北部湾经济圈。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拟议中的五大经济圈已经发育成型的、也是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两大经济区。建设中的海西经济区北接长三角,东临台湾海峡,南联 ,西有广阔腹地。粤东作为海西经济区的南部板块,基于历史的、经济的、人文的联系,有条件成为连接珠三角、海西、台湾三地之间的桥梁。
粤东的桥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市场网络桥梁,粤东可以成为珠三角和海西、台湾之间的大宗货物的交接地、市场信息的汇聚地,专业市场的培育地。二是产业承接和产业升级的桥梁,粤东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程度,可以使珠三角和台湾的厂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择一些易于发挥区位优势的投资项目落户粤东。三是区域文化融合的桥梁。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共存于粤东的现实,使粤东有条件成为广府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融合的桥梁,而地域性文化的融合,是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的重要动力。欧盟和美国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
《天下潮商》:今年2月,广东将“支持粤东北地区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你认为大粤东板块联手融入珠三角,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最主要的推动因素应是什么?
陈鸿宇:首先,我建议广东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研究和争取粤东四市(汕头、潮州、揭阳、梅州)享有中央赋予海西经济区的各项优惠政策,研究和争取粤东四市纳入海西经济区的各项规划。
其次,要联合四地与整个海西地带做好基础设施、城市等规划。如当前可以共同制定港口发展规划,建立粤东诸港口和闽南诸港口之间的协作分工联系。
再次,建议省政府更加应该重视粤东与海西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基础设施的对接。目前粤东与珠三角之间的基础设施对接方面加大了力度,但对于海西方向的基础设施对接却不够重视。
最后是粤东本身要拿出优于海西经济区其它地带的扶持政策。以粤东的港口为例,是否可以把粤东的一些港口确定为自由港,或与台湾一些港口结为姊妹港。扩大粤东的关税的自主权比。台湾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想转到粤东来,就可以享受一些减免税的待遇。
《天下潮商》:这几年来揭阳市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誉为“粤东发展的新亮点”。对此你怎么看?
陈鸿宇:从主观因素上看,揭阳市委市政府发展经济的力度大,决策正确。从揭阳发展的外部条件上看,广东的区域经济近年来呈现出新格局,东西两翼沿海要建设能源、石化、钢铁、造船四大工业基地。揭阳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这是发展重化工业所必备的。这就使得揭阳在沿海重化工业浪潮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这些重化基地的市场方向是内需,揭阳经济一直以来外向度也不高,受这一轮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不大,加之原来的工业总量较小,在主客观要素共同作用下,揭阳的各项发展指标就走在全省前列。
一般情况下,工业化起步阶段GDP的发展速度都是比较快的,如何保持这种势头,做到可持续发展,这是揭阳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比如惠来的石化项目、潮汕机场这两个项目和其他产业如何融合?揭阳还有近600万人口跟这两个项目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要解决这600万人如何就业创业,如何致富等问题,这是揭阳应该重点考虑的大问题。
《天下潮商》:广东近年来大力推动产业转移,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建立产业转移园。你认为揭阳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方面要注重什么?随着交通日趋完善,揭阳与珠三角的合作将呈现何种态势?
陈鸿宇:揭阳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是有条件,不过重点应该放在新产业的转移和建设上,就是说要努力推进现代产业在揭阳的落户。由于粤东离珠三角核心地带的空间距离较远,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的转移,最好不要以“存量”的形态,而要以“增量”的方式转移过来。如企业需要扩大生产,带着资金和订单到粤东办一个新厂,这也是产业转移。揭阳承接产业转移,也要根据自身优势去考虑转移的形式,考虑转移的目标、对象、途径。
经济网络的发育,是产业转移必须的前提,核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经济网络的发育要达到一定程度,经济网络包括市场、交通、信息三个方面。揭阳要让外界知道,能承接什么样的产业,企业来到这里能不能赚钱。
《天下潮商》:揭阳的产业经济特色明显,拥有“中国五金基地市”、“中国中药名城”、“中国(揭阳)中药产业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和“中国玉都”等称号,涌现了康美药业、巨轮股份、广东榕泰等品牌企业,成为本土潮商新崛起的代表。你怎样看待揭阳的特色产业集群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陈鸿宇:大项目落户肯定能为揭阳带来大效益。但是争取到大项目,只是一个起步,大项目建设和大项目带动是两回事。大项目如何和揭阳整个产业体系实现交融,这才是最重要的。揭阳仍然要坚持走特色经济的道路。无论是五金、模具、不锈钢、玉器等等,这些特色经济发展起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能提高。所以陈弘平书记提出发展揭阳的特色经济,我很赞同。
粤东的市场化水平、经济网络和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资本等,其实也不亚于珠三角。大项目要抓,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专业镇、专业村要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对揭阳和粤东经济发展的建议是十六个字:大小并举、星月争辉、外牵内推、协调发展。
《天下潮商》:揭阳潮汕机场已经开工,预计2011年建成。从区域合作战略高度考虑,你认为这对推动揭阳乃至潮汕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陈鸿宇:汕头外砂机场一直是军民共用,严重制约粤东经济发展。所以揭阳潮汕机场建成,将极大地促进粤东的发展。
目前潮汕地区经济最活跃的产业群集中在以揭阳、潮州、汕头三市主城区为顶点的“金三角”地带。这个地带内包括诸多专业镇,如地都、炮台、彩塘、枫溪、古巷、庵埠等,以及汕头金平区、揭东县的工业区、高新区等。在这一地带建设潮汕机场和高速铁路潮汕中心站,不是偶然的,这里将是未来粤东大都市区的核心。这个“金三角”地带的地理中心是桑浦山,外围20多公里分布着汕头、潮州、揭阳的主城区和潮安、揭东、澄海的县城,有山、有水、有港、有田,机场、火车站、大型港口一概俱全。如果规划和发展得好,完成可以建成一个大规模的海滨山水都市。现在机场、火车站、港口分别在三个市里面,这就要求三市联合起来,抛开行政区划的狭隘眼光,协调规划,互补联动,通过这个立体交通体系来拉动整个潮汕的腾飞。
《天下潮商》:在今年6月召开的粤东地区工作会议上,谈论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粤东一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你认为粤东各市应如何在合作中竞争,错位发展?
陈鸿宇: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的主体,要是行政区域壁垒太严重的话,是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我觉得粤东现在还要更加紧密加强政府间的合作,这样很多地方都能减少运营成本。不能有“造福一方而不顾左邻右舍”的观念。要实现“粤东一家”,就要一起做规划,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粤东三市以后的发展定位大致应是这样:汕头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依托海港、空港和铁路,重点发展物流、会展、区域性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带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材料、新能源工业。潮州则可以适度发展重化工业,发展特色产业。揭阳具有可以同时发展重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优势,将成为粤东产业经济特别是实业经济的支柱。当然,提升传统轻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粤东三市的共同任务。就目前的发展态势看,由于惠来的炼化项目上马和潮汕机场的开工,揭阳在粤东五年大发展中拔头筹,是非常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