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园保护又有新进展。近日,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织编制的《汕头小公园开埠区风貌保护及业态控制导则》正式公告,对小公园保护和更新活动进行管控和引导,力争再现小公园开埠区的历史记忆和人文风情。
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焦点所在。上述导则从小公园开埠区风貌导则、业态导则等方面进行细化和明确。其中,形成扇形放射格局、打造最美街角、培育“夜经济”、楼上经济等关键字眼,规划了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的未来蓝图,也让社会各界对这个城市起源地有了更多的期待。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明确“一心两片三十三街廓”
导则规定,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范围和外围等必要控制区域总面积约78.13公顷。
其中,总体格局明确为整体保护,“聚心向海·扇形放射”的风貌格局。导则说明,因聚心向海的趋势,城市以老妈宫、中山纪念亭等历史城市源地为中心,逐渐向海蔓延发展,从城市萌芽到开埠后期,最终形成扇形放射的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
国平路—外马路、安平路、升平路被列为3条观景走廊,要重点控制沿线建筑高度、立面、贴线率等指标,视线方向上严禁横向外挂设施遮挡。
风貌结构方面,明确由“一心两片三十三街廓”构成。其中,“一心”即为小公园开埠区历史核心,是以老妈宫、漳潮会馆、中山纪念亭等城市起源地标形成的汕头城市源地。
“二片”包括中山纪念亭历史文化街区和西堤历史文化街区。前者为汕头近代城市建设的发祥地、汕头传统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传统民俗文化承载地,鼓励注入与传播传统文化、培育创新活力;后者是汕头百载商埠重要见证地、先进营城管理模式的实践地,重点保护片区的扇形放射格局、绵延统一的骑楼空间、开埠后期规整的传统街廓等业态和功能。
“三十三街廓”,是由骑楼街和传统街巷形成8条环形+14条放射状的城市骨架,被明确要保护和延续街廓风貌肌理。
部分区域将限制机动车进入
导则同时对街廓肌理进行细化。22条传统干道按骑楼道路、传统风貌道路、其他道路进行区分,在满足城市基本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不新辟或拓宽道路。88条传统内巷完整保留,部分已消失的内巷将在下一阶段的更新改造中适当复原。
作为汕头老城区,小公园开埠区大部分道路宽度相对较窄。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访客,也在导则中有着充分考虑。
其中,以永平路、外马路、升平路等历史道路为界,划定为核心步行区,限制机动车进入,营造安全舒适的慢行街区。以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海平路等小公园开埠区重要历史道路组成的步行街道,总长度约为2500米,允许非机动车推行,限制机动车进入。步行区以外的交通干道则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舒适的慢行空间。同时,在区域内设置2处旅游大巴限时停车点、7个社会停车场、2条绿色公交线路,以满足访客出行和停车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导则还提出要构建“源点+门户+转角空间”地标体系,重点活化形成8个展示汕头历史文化魅力的窗口,并修缮打造小公园开埠区28个最美街角,通过广场、口袋公园、绿化景观、城市家具等配套,搭建独具历史韵味的高品质公共空间体系。
中山纪念亭历史文化街区营造绚丽、活力的氛围;西堤历史文化街区体现历史沉稳、内敛的特色。同时,强调路径和界面的灯光效果,勾勒并凸显特色肌理格局;利用灯光重点塑造历史地标和门户建筑形象,彰显小公园开埠区独特魅力。
鼓励引入五类特色业态
近年来,随着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来汕旅客纷纷“打卡”小公园,也带旺了片区的商业发展。如何对业态进行控制和引导,关系着小公园开埠区未来的商业开发。
《导则》明确,商业开发以弹性引导为主,避免商业过度化、低端化,提升整个商业品质,结合现有已形成的较好业态,强化文化IP。值得一提的是,首店经济、遗产经济、夜间经济、内巷经济、楼上经济五类特色业态被明确纳入引导。
首店经济鼓励引入品牌旗舰店或区域首店;遗产经济主打展览+互动体验的非遗文化展示馆,引入文创主题商铺;夜间经济打造潮汕休闲餐饮一条街,建成新潮文化创意集市;内巷经济注入茶饮休闲、文娱教培等功能;楼上经济引入产业工作室,精品酒店、特色民宿等旅游服务产业。
《导则》提到,要利用历史遗迹或文物建筑打造超级IP,依托超级IP衍生国潮跨界文创零售,利用历史故事等创作数字化泛娱乐体验,与相关艺术活动策划团队开展合作,打造潮汕文化IP秀、国际户外展等系列活动,打响小公园开埠区文化名片。
有引导,也要有管控。此次导则还对小公园开埠区业态建立一、二级管控区强化管控要求。
其中,一级管控区内采用弹性引导原则,适当植入新型业态,赋能街区商业发展,将主要步行街及转角建筑划定为重点管控地段,严格把控业态引入。二级管控区内按业态负面清单适当引导,尤其禁止存在环境和噪声污染的业态进入,避免破坏街区整体风貌,同时注入与社区生活紧密相关的业态类型,防止老城空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