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两个字,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 ——李嘉诚
追求财富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梦想,但在追求财富过程中所履行的理念和采用的方式,以及拥有财富之后运用的态度,却体现了一个人的责任良知与价值观念。在这一点上,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创富经历与公益事业,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弥足仰望的标杆。
责任良知:以诚信共赢为商
李嘉诚是华人世界最大的慈善家,而这样的道德使命,是以他雄厚的财富作为经济基础的。难能可贵的是,在半个多世纪的商业生涯中,李嘉诚不仅以其商业智慧打造了一个全球著名的商业王国,还始终秉持着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资本精神、一种堪称典范的企业家责任良知。
我们都知道,李嘉诚的第一桶金是从制造和销售塑胶花中得来的。那时,创立了长江塑胶厂的李嘉诚在香港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按理说,物以稀为贵,卖高价在情理之中。但是李嘉诚信守“诚实的人永远有饭吃”的生意经,他觉得,塑胶花工艺并不复杂,造价也不高,如果见利忘义,妄抬高价,不符合他的做人原则。倒不如在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极短的第一时间,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的旗号,掀起新的消费热潮。卖得快,必产得多,以销促产,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界的游戏规则。果然,李嘉诚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让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签订供销合约。李嘉诚的塑胶花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李嘉诚强调:“一个有使命感的企业家,应该努力坚持走一条正途”。创业时期的个案只是一个小小剪影,在李嘉诚60年商业人生中,这样的成功案例可谓比比皆是。李嘉诚还说:“宁亏自己,不亏大家”,因而在多年的商业运作中,李嘉诚总是把诚信放在第一位、把利益摆在第二位。不会被利润遮蔽了良知,生意当前,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的商业精神与经营准则,反而让他“和气生财”,事业越做越大,成功建立了一个业务多元化及遍布全球54个国家的庞大商业王国,涉及的产业从地产、通讯、能源、基建、电力、港口到零售,成为享誉全球的华人首富。
从本质意义上讲,资本精神就是指社会物质进步背后的责任良知。它决定着一个社会物质进步的方向,是财富增长的方向盘、发动机和制动器。这些责任良知通过人的道德意识,安放在每个企业家的头脑中,并通过每一个企业家的商业与社会行为来落实与呈现——而李嘉诚的创富经历,成为当代企业家责任良知的一个完美诠释。
智慧善举:以捐助教育为根
成为华人首富之后,李嘉诚把更多精力转向经营1980年成立的李嘉诚基金会。李嘉诚动情地说:“作为企业家,我们都知道寻找正确的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而社会资本像其他资产一样是可以量化的,社会资本包括的同理心、同济心、信任与分享信念、社区参与、义务工作、社会网络及公民精神等等,这些全属可量化和有效益的价值,是宏观与微观经济层面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同济心是人性最坦率及强而有力的内心表达,能建造、能强化、能增长及治疗和消除痛楚,我们都应乐于参与投资。为此,我于1980年成立了基金会,他是我的第三个儿子,他早已拥有我不少的资产,我全心全意地爱护他,我相信基金会的同仁及我的家人,定会把我的理念,通过知识教育改变命运,或是以正确及高效率的方法帮助正在深渊痛苦无助的人,把这心愿延续下去。”
基金会以前本来没设固定的资金,每当需要捐款时,才向基金会注资。近年来,为基金会的长远发展考虑,李嘉诚开始向基金会投入固定资金,并作长线投资,令资金产生经常收入,作捐款的来源。2006年8月24日,李嘉诚更对外宣布,将把个人财产的至少三分之一捐给名下基金会,致力于全世界的公益事业,他说:“这个‘儿子’的财产,家里任何人都没有份,任何人都不可以动”。 据估计,这个基金会的总价值现在已超过100亿美元。李嘉诚还制定了三项策略性目标以加强公益事业对社会的影响力:一是培育、建立“奉献文化”;二是支持教育改革新理念,以释放鼓励长远目光、促进社会能力、推动创意、开放思维、正面积极及可持续发展之教育改革项目的能量;三是资助前沿的医疗研究和服务。
宏大的基金库,让李嘉诚的公益行动有了丰厚的后援,而在公益基金的投放分布上,教育成了最大的投放领域,这充分展现了李嘉诚的超人智慧与远大目光。
因为自幼家贫,李嘉诚年轻时候未有接受过正规的高深教育,这令非常尊重知识的他至今引以为憾。同时,李嘉诚也深深知道,教育是强国之本,只有全体国民的智力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国力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于是,他对教育事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其中最大的项目,是独力支持在家乡潮汕地区建立汕头大学,以推动故乡的文化及经济发展,使广大同乡子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力量。从汕大1981年建校开始,近30年来,李嘉诚全情投入,捐资累计已逾35亿港元。甚至在李嘉诚的商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时,他也没有停止对汕头大学的资助。他在给汕大筹委会的信中动情地写到:“鉴于汕大创办成功与否,较之生意上及其他一切得失更为重要,而站在国民立场,能在此适当时间,为国家尽心尽力,即使在可能面对较大困难的经济情况下,也一定要做这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李嘉诚这种矢志不渝地资助汕头大学的义举,让无数知情人深深折服和感动。
而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公开大学、北京大学图书馆、长江商学院、东华三院李嘉诚中学、李嘉诚教育基金以及加拿大、新加坡的教育机构,都得到李嘉诚基金会的巨大捐助。2008年5月19日,四川省发生重大震灾,李嘉诚以李嘉诚基金会、李嘉诚教育基金、长江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捐款1.3亿元人民币,这笔善款也主要流向教育领域。在教育部的指导和配套下,善款大部分被用于为震区内受学生(包括大、中、小学)设立特别教育基金,使受灾地区广大学生获得生活费及学费的资助。
李嘉诚的基金会着眼于公益事业,但使用这些基金的方式,则体现了李嘉诚超常的智慧。李嘉诚认为,竞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那么,他决不会简单的将钱布施给穷人,因为这将创造出更多的懒人,公益的结果将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反而会适得其反,使接受者堕落。李嘉诚深刻地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也是为什么他把基金会的最大投入放在教育、医疗、图书馆、环保等公共品建设的原因。人必先自助而后人助,通过教育来补偿弱者的生存能力,培养知识的力量,激励和帮助有潜质和有上进心的人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境遇,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这才是李嘉诚致力于公益的根本目的。
人道主义:以治病扶危为本
德国哲学先知黑格尔说过:“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在一个世界中人具有他的现实性,这方面是要消逝的,这也就是他的自然性、他的舍己性、他的暂时性;在另一个世界中人具有他的绝对长住性,他认识到自己是绝对的本质。”借用黑格尔的话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之中有两种人,一种人生活在深具现实性和有限性的“事实”世界,而另一种人则生存在具有理想性和无限性的“意义世界”,李嘉诚就是一个生存在“意义世界”中的善长仁翁。
李嘉诚说:“有的人,他虽然非常长寿,但是,人家也没有得他的益处,所以他这一生是有一点浪费了。有的人虽然年纪非常轻就去世了,但是他对我们这个社会有非常好的贡献,所以,他虽死犹生。我觉得最要紧的是内心的富贵。一个人有了衣食住行这个条件之后,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关怀,或者说义务,或者说责任。”
追求意义人生的李嘉诚,内心深处有着一种治病救人的人道精神。这种人道精神也许来源于他生命流程中的坎坷。李嘉诚少年时代经历忧患,不足15岁便辍学到社会谋生,深深体会人生的艰难,认为对无助的人给予帮助是世上最有意义的事情。
时间拉回到1991年8月9日,那一天,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在香港与李嘉诚会面。邓朴方对他说:“我们把捐献当做种子钱,每拿出一元钱,就会带动各方面拿出十倍以上的配套基金,一并投入到残疾人最需要的项目……”李嘉诚听后大受感动,他很想表达对中国残疾人同胞的一个久藏于内心的心愿。当年的8月16日,李嘉诚与邓朴方先生再次会晤。他对邓朴方说:“我和两个孩子经过考虑,决定捐一亿港元,也作为一粒种子,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五年内把内地490多万白内障患者全部治好。我挣钱,你为残疾人办事。”
当年12月,李嘉诚派次子李泽楷等专程赴京,听取“中国残联”就内地残疾人状况的详细介绍与具体分析。事后几天,他致函邓朴方先生:“贵会是能深切了解残疾人士之需要,所做之决策也能令残疾人士无论心理及生理之健康均得到最大帮助,本人及属下公司均乐意进行配合……同意将一亿元港币捐款扩大使用范围。”
李嘉诚曾经动情地说过:“我对时间什么的都无所谓,最困难的是,有的时候看到一些家人为病者劳累的时候,我会吃不消。”于是,在捐助教育之外,他最乐意做的就是医疗和助残事业。从李嘉诚基金会的捐助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这个基金的第二大捐助目标是医疗事业。
2000年,李嘉诚基金会资助两亿港元,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启动“长江新里程”计划。这项善举使107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为四万名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为六万名失聪儿童安排语言训练,建设30个省市和自治区残疾人士的综合服务设施,以及开展智障和小儿麻痹症的预防治疗与康复服务,到如今,这项计划已经让上千万的残疾人士受益。
李嘉诚记得,他的第一次醉酒就发生在得到“长江新里程”计划已让107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这个消息的中午。那天在办公室,属下向他报告了这个喜讯,想到107万人从失明、拿着手杖走路的不幸中挣脱出来,自己能走路,家庭、社会的负担也一下子轻了,李嘉诚深感兴奋,情不自禁地为自己倒了一杯白兰地,却忘记是空腹喝酒,顿时觉得有种微醺从内心涌起。
李嘉诚的人道精神还体现在他对人类生命的普遍关怀,在全球领域,哪里有不幸和灾难,哪里就有李嘉诚基金救死扶伤的影子:1987年,他捐赠5000万港元,在跑马地等地建立3间老人院;1988年,捐款1200万港元兴建儿童骨科医院。并对香港肾赃基金、亚洲盲人基金、东华叁院捐资1亿港元;2004年的印度洋大地震,曾捐助300万美元赈灾;2004年南亚海啸,李嘉诚透过旗下的和记黄埔及李嘉诚基金会,共捐出300万美元予受灾人士;2005年10月10日,李嘉诚基金会与和记黄埔合共捐出50万美元予巴基斯坦地震灾民;2008年5月,李嘉诚以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向四川地震灾区1.3亿元人民币。
对于那些不幸的人们,李嘉诚充满悲悯情怀,尽管天各一方,李嘉诚也仿佛听到他们内心的哭泣,看到他们眼中的泪影。我们看到,李嘉诚的人道精神已经融入了一个个救死扶伤的具体善念和善举中,投向了那些需要温暖和阳光的人们,在这种大爱行为中,他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也找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公民精神:以助国爱民为乐
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质,就是有丰富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生活需要,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和有价值的人生。因此,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就构成了现代市场社会中“经济人”道德升华的内在动力。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市场经济约束机制使人具有“道德人”属性。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说:尽管由新教伦理创造的资本主义精神和道德力量哺育了近代“经济人”,然而为了保持经济冲突与道德抑制相平衡,“经济人”的成长仍然需要道德的支持。在现代社会中,有这样一些企业家或财富巨头,无论他们在致富过程中如何地运筹帷幄、精于计算,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却热忱慷慨,以社会乃至人类的福祉为己任,因而被称为现代社会的“道德人”,而“道德人”是对“经济人”的一种完善和补充。
从这个意义上看,李嘉诚毫无疑义就是这样一个“道德人”。同时,李嘉诚非常注重对社会利益的追求,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深具奉献精神,通过公益行动和倡导公益精神,他获得了自我发展过程中对道德诉求的升华。
李嘉诚曾说:“做利国利民的事,乃人生第一大乐事。”他动情地说:“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之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
翻开李嘉诚的捐助目录,我们看到,除了教育与医疗,李嘉诚的关怀目光,还投向一个个具体的文化、体育项目:1989年,李嘉诚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11界亚洲运动会;1997年,北京大学100年校庆期间,李嘉诚基金会向北京大学图书馆捐赠1000万美元,支持新图书馆的建设;2009年4月22日,李嘉诚旗下长江集团、和记黄埔联合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捐赠人民币1亿元。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全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显示,李嘉诚以20亿元人民币的捐赠额名列第一。由此可见,李嘉诚已把助国爱民作为他的最大责任,把公益事业作为他的矢志追求。他说:“我个人对生活一无所求,吃住都十分简单,我并没多要财产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点对人类、民族、国家长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乐此不疲的。”
李嘉诚认为,他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李嘉诚基金会的一百多亿美元已经转化成了一股解决社会问题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受到关怀,使这个社会变得更文明、更进步、更和谐。
李嘉诚在接受传媒采访时表示: “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如果让我讲一句,‘富贵’两个字,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所以我就这样想,你的贵是从你的行为而来。能够在这个世上对其他需要你帮助的人有贡献,这个是内心的财富,是真财富。”
而在汕头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李嘉诚更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若果我们坚信万物凝聚有始,长江不择细流,汇聚百川,如浩瀚宇宙,点点银河繁星,那你们必须谨记,建立自我能让个人梦想成真,追求无我能让更大的理想成真。”“有能力选择和作出贡献是一种福份,而这正是企业家最珍贵的力量。同济心不是富裕人士专有的,亦并非单单属于某一阶层、国家或宗教的;通过决心及自由发挥,它可创出自己的新世界,一个能体现集体力量、具感染性的大同社会,因为这工作是永恒的,而其影响力也是无穷无尽的。”
过去的80多年,李嘉诚经历了人类历史沧海桑田的重大变化,但他始终坚持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就是公平、正直、真诚、同情心,凭借努力,循正途争取人生的成就。他以他创造财富的能力,在这个世上散播最好的种子,实现人生最有意义的目标,为自己心爱的民族和人类创造繁荣和幸福。这样的生命境界,呈现出一种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公民精神,也就是说,李嘉诚正以他的具体言行举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现代公民的标杆,让我们敬佩,让我们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