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
随意列举几个数据,也足以让人对潮州的文化硬件感到吃惊。然而,面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如何避免文化传承断裂,并让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潮州人苦苦思索。
近年来,“文化潮州”的步伐不断加快,潮州人正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政府引领盘整非遗文化
潮州传统文化中,不少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一度处于濒危困境。
市有关部门对此展开多次调查发现,传统文化往往存在“人在技艺在,人走技艺走”的现象,而症结又恰恰是后继乏人。
“前几年,我们调查大吴泥塑项目时,最优秀的艺人八十多岁了,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潮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林广鹏向南方日报记者谈及此事,微微摇头。
幸运的是,潮州市早就认识到普查、保护、传承文化项目的重要性。
近年来,潮州市政府建立“非保”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重大问题。市、县(区)级设立“非遗”保护中心,成立“非遗”专家组,认真对各地的文化资源进行发掘、整理,分类建档,做好静态保护工作。2009年6月,潮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潮州市各级政府用于非遗普查、申报的专项资金多达114万元。市财政每年还拨出专款,扶持潮州民间音乐团,目前该团已把流传民间的十八套潮州大锣鼓套曲梳理成册,录音录像。按照规定,政府还重奖民间艺术人才。
政府的引导点燃民间热情。2007年,木雕大师辜柳希发起成立“潮州市传统工艺研究会”,自筹资金2500万元建设7700平方米的大楼,搭建集潮州木雕、潮绣、泥塑、剪纸、花灯研究、创作、展示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目前,潮州市已编印《大吴泥塑》、《饶平民间文化集粹》、《潮州工夫茶论文集》等“非遗”丛书,整理成文字资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含13个门类195个项目。
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是一座座价值宝贵的金矿。这些非遗项目由于获得级别认定,或纳入大众视线,大大提高其江湖地位,促进它的保护、传承。潮州木雕自从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品类价格倍增,很多木雕艺人重操旧业。目前,潮州木雕工艺的门市、作坊达一百多家。
促传统项目“升级”创新
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除了人为挽救,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其顺应时代,并按照其自身内在规律,与现实进行磨合取得生命力。
事实上,潮州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于传统工业门类,如潮绣、枫溪瓷烧制技艺、潮州木雕等等。正是在实践中兼容了传统与现实、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传统的“潮文化”元素日新月异,变身为市场的宠儿。
旧式潮绣,所涉内容并不广泛,大多为龙凤、禽鸟、花草之类。但是,当代潮绣大师却坚信“天趣盎然皆学问”,绣出《下山虎》、《金色骑楼》、《金龙鱼》等创新性作品。《下山虎》2004年由胡锦涛主席作为国礼赠送给当时的加拿大总理马丁,《金色骑楼》由世博会广东馆赠送嘉宾,《金龙鱼》则供不应求。新潮绣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潮州瓷器在日用陶瓷美术化、工艺陶瓷实用化的相互渗透方面取得巨大成功,陶瓷产业飞速发展,也为潮州赢得“中国瓷都”美誉。在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潮州陶瓷商品出口达8亿美元,增长33.4%。
潮绣、潮州抽纱、潮州钉珠这些传统工艺,将传统潮绣技艺和欧美时尚元素融为一体,正是依托婚纱晚礼服这一现代产业,同时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使潮州婚纱晚礼服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在国际市场声誉日隆,也让潮州成为“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
有着750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大吴泥塑“复活”了,成就了一个村庄的发家致富,成就了一门新兴产业,更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探访,“礼品化”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富了大吴村,更富了大吴村农民。
潮州木雕,技法不断翻新,材质不断突破,内容继承中求新,佳作频现,走进人民大会堂,走进北京奥运会展览馆,走进国际友人视野。
潮剧、潮州音乐等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并在各项全省性、全国性大赛中收获佳绩……
随着木雕、潮绣、泥塑等项目被列入国级、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以来,这些传统工艺品不仅得以在市场中传承,价格更是不断上升。目前,潮绣精品价格比原来提高三分之一,木雕、泥塑精品也比原价翻倍。
从“智力引擎”到“文化内动力”
盘整文化重在为经济开路。因此,在市场经济时代,加快传统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是其必然发展方向。
在潮州,一批传统工艺大师的涌现,已成为文化经济化的“智力引擎”,一批批创新传承的传统项目,已成为文化经济化的“产业抓手”,一批批得以修复的历史文物和古城文化旅游区的重建,事实上已成为了推动潮州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文化内动力”。
步入潮州市艺葩木雕厂,但见飞轮运转、木屑横飞,几十名工人在机械前面干得热火朝天。“我们在保持传统木雕技艺的同时,注重革新。比如,可以先用机器打好作品毛胚,省去不必要的体力,至少能减少15%的前期工作量。也因为这样,艺葩木雕厂才能有效实现市场化、产业化。”该厂领头人辜柳希向记者欣然介绍。如今,该厂业务快速发展,产品供不应求。同时,该厂还与市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设木雕艺术专业,五年来共培养学生300多人。
不止一个辜柳希,李得浓、孙庆先、康惠芳、吴维潮、李小聪等这些在当地民众耳熟能详的工艺大师,如今正活跃在木雕、潮绣、陶瓷等传统工艺产业化的道路上。
与此带动的民资兴办的各项文化产业,也如同木雕业一样,方兴正艾,经济化思路日益清晰,活跃在城乡之间,成为潮州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实践证明,“以文兴旅、以文扬名”的一系列活动,取得了极佳效果。潮州木雕、潮州刺绣、大吴泥塑、潮绣、麦秆画,这些传统工艺纷纷成为对外展示窗口,更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文化旅游商品。
为了延续“千年州郡、潮人故里”的千年文脉,提升岭南文化的影响力,潮州全面启动国家级潮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形成文化遗产与生活、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动局面,更盘整、激活了这座古城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价值。记者在潮州采访时,深深感到了潮州市民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韩江论坛”节目广泛吸纳人民的智慧,“发现潮州”网络文化之旅也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几年来,潮州市先后投入10多亿元,除修复文物景点外,还加快推进了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美食街区、特色工艺品街区、地方特色街区等,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活动品牌、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及文化旅游推广平台。
“文化潮州”行动,不仅让单项文化产业壮大,也极大助推了潮州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潮州旅游业收入以年均13%左右速度递增。今年“五一”小长假,千年古城潮州更迎来客流高峰,创下“30万人游潮州”的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