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头旧城西郊,处在一片废墟之中的海关钟楼刚刚成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却被迫闭门谢客。
由于旧城改造,新的滨海高楼将在钟楼周围建起。文物管理部门按照文物保护相关法规界定的汕头海关钟楼的保护范围却未能获得规划部门的认可。
一座承载了这座滨海城市繁荣记忆的历史建筑,如今面临着“存亡危机”。
保护范围有争议
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文物保护对象,不仅仅是钟楼主体,还包括钟楼的附属建筑
规划部门:审批规划方案时未深究保护范围表述,因此建筑图纸上只保留钟楼主体
孤岛:被围死的省保单位
2010年5月10日,广东省政府宣布潮海关旧址(汕头海关钟楼)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钟楼,是汕头开埠以来最早的建筑之一,也是目前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早期海关钟楼之一。
可就在这几个月,用竹篾搭成的篱笆、铁板焊接的围墙、砖砌的高墙形成了一道绵延数里的密实圆圈——海关钟楼正好被箍在里头。施工机械在这座“围城”里聒噪了几个月,“笃笃笃”的敲凿将钟楼的整点报时的声音完全淹没。
虽然汕头市旅游局把海关钟楼作为一个景点推介,但是进出钟楼的最后一条通道也在几天前被封死。建筑工人修起了一道铁门,贴上告示:“非施工人员禁止入内”。百年钟楼无奈停止了对游人的开放。
据介绍,在围墙内,原本是破旧的汕头老城西区一角,现在正在建设一个大型滨海住宅区。
每天守着钟楼的海关退休职工王伯打开了钟楼大门,一遍一遍数着墙上和楼顶的裂纹。“上个月,我在楼顶数了一共有12条大裂纹。今天数了一下,又多了,19条!更要命的是,墙壁上都开始有了横向的裂纹。”王伯说。这座楼已经差不多一百年了,经历了几次大地震都没有倒下,现在的境况却令人担忧。
而墙壁的裂缝只是开始,等到周围近在数米的楼房和地下车库开始施工开挖、打桩,造成的水土流失极有可能会让这座海关钟楼遭遇灭顶之灾。
焦点:保护范围有争议
在开发商的规划图上,钟楼所处的位置是B区。这里规划有20层左右的高楼多座。
对于一座文物建筑,它有两道“生命线”分别是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其中,保护范围是不能逾越的,也就是一座文物建筑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保护距离。在保护范围之外,再沿四个方向延伸一定距离的地带被用于保护文物建筑的景观,称为“建设控制地带”。
可对于汕头海关钟楼的保护范围的数字,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和城乡规划部门却“理解不同”。
汕头市文广新局文物科一位负责人介绍说,保护范围的专业描述中“建筑物本体”很显然不仅仅包括钟楼,“钟楼只是这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主体,而作为文物保护对象的还要包括钟楼的附属建筑,例如围墙和办公楼等等”。
虽然文物部门用补充文字去描述了“建筑物本体”的具体范围,但规划部门和建设单位却将“本体”与“主体”混淆,建筑图纸上只保留了钟楼主体。“在他们的图纸上,甚至连门前的台阶都不是保护对象。”海关钟楼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通俗地说,建设图纸上划定的保护范围仅仅是从钟楼建筑的四周算起,而文物主管部门要求的保护范围是从钟楼四周的围墙外开始算起。直观的体现,在地面上因为这种“理解不同”出现的保护范围差距约有200平方米。
“按照目前规划的建设图纸,跟钟楼在1919年一起建起来的百年围墙也要拆掉,钟楼的附属物要全部拆掉,包括东面的厕所。”这位工作人员说。
更严重的是,老一辈的汕头人都知道,海关钟楼的所在地就是汕头的地平线。而作为海关钟楼防水设施的挡水墙以及挡水墙内的集水沟、集水井和全自动排水泵都将被拆除,到时,一旦大雨,积水无从排出,海关钟楼将完全浸泡在污水之中,成为周边建筑的蓄水池,钟楼内大量珍贵历史展品可能遭水浸损坏。
协调未达成一致
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在汕头市规划局呈报汕头市政府的一份公文内写道:“市规划局当时审批规划方案时,认为市文广新局的表述同意规划方案,仓促之间未对其前后存在矛盾的表述予以深究”。正是由于此,出现“新的理解”,使得建设单位坚决不能接受,协调未能达成一致。
但文物主管部门明确表示,他们划定的保护范围“非常清楚,不存在矛盾”。
如今,尽管尚未能协调一致,但建筑工地已封闭准备施工。海关钟楼门前的两棵枝繁叶茂的土琵琶树,成了这片废墟上最孤独的绿色。不久,它们也将被连根拔起,为即将建起的高楼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