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经济特区成立30年,经济总量增长82倍、人均GDP增长48倍、财政收入增长48.6倍、居民储蓄存款增长933倍……以“倍”增长,让汕头人感慨万千。
今天的汕头,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1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和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等8大支柱产业,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3件、中国名牌产品10个,现代服务业也有了快速发展。
特区建设之初,汕头建成区面积仅7.8平方公里,今天的汕头,城市面积达120平方公里,跨海大桥、深汕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广澳深水港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初步形成了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铁路为骨架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汕头是著名侨乡,特区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侨引侨、以侨引外、以外引外”,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目前,汕头已与18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据海关统计,2009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0.28亿美元。至2009年底,全市累计引进外资企业5000多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8.19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3家在汕头投资。
在特区建设中,汕头人敢于冲破思想“牢笼”,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汕头大胆改革单纯依靠国有经济搞建设的传统模式,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引导、法制保障等方式,全市民营企业已超过10万家,民营经济占工业经济的六成。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领域,汕头在全国率先实施“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二次终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办事全程跟踪服务等。汕头特区创办初期提出“24小时答复”的口号曾经享誉海内外,今天仍然在汕头特区“行政为民”中一以贯之。
特区的发展,让汕头人得到了实惠,贫困村基本实现脱贫、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住房、汽车、娱乐、旅游、医疗保健……人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